重慶市涪陵區百勝鎮的二次鹽榨菜股份合作社一年要腌制青菜頭四五百噸,帶動24戶貧困戶增收脫貧。但腌制產生的近百噸廢水怎么處理,曾讓合作社負責人劉會頭疼。
“以前多數榨菜廢水直排,污染環境?,F在污水管網接通了,廢水排入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我們能增收、環境能增綠。”劉會說。
涪陵區是中國榨菜的起源地,歷經百年滄桑,涪陵榨菜與歐洲酸黃瓜、德國甜酸甘藍并譽為世界三大名腌菜。榨菜原料是疙瘩狀的蔬菜——莖瘤芥,中國西南地區百姓稱之為“青菜頭”。
涪陵區現有37家榨菜生產企業,年榨菜生產能力60萬噸以上,年銷售額約50億元。今年,涪陵區青菜頭收獲面積72.71萬畝,總產量160.81萬噸,帶動當地60多萬農民增收。小小的“青疙瘩”,成為當地富民興農的支柱產業。
傳統榨菜采用自然風干脫水方法加工,但大規模生產后,青菜頭在用鹽腌制、加工成榨菜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水。百勝鎮紫竹村村干部王世川告訴記者,該村榨菜廠、腌制戶比較集中,多年前這些廢水未經處理直排,導致部分河流發黑發臭、侵蝕田地。
涪陵區位于中國長江上游的三峽水庫腹心地帶,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榨菜廢水高鹽、高化學需氧量、高氮、高磷,處理難度大、成本高。涪陵區年產榨菜廢水約200萬噸,如不有效處理,將影響長江生態。
涪陵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趙黎明介紹,既要發展榨菜產業,也要保護好三峽庫區一庫清水,2000年涪陵區開始探索榨菜廢水治理。經反復摸索,2008年當地建成了第一座榨菜廢水專業處理站,隨后在各榨菜生產企業推廣使用。
在涪陵榨菜集團白鶴梁榨菜廠污水處理站,記者看到,深色有異味的榨菜廢水到出水口處,已變得清澈透明。該集團安全環保科科長呂康全介紹,處理站投資2千多萬元于2012年建成,日處理能力1600噸,榨菜廢水經處理后達到排放標準。
此外,涪陵區還有近2000家為榨菜生產企業提供半成品原料的青菜頭腌制經營戶,也會產生相當數量的榨菜廢水。涪陵區要求腌制經營戶建好廢水暫存池,由收購原料的榨菜生產企業負責運輸、處理廢水,并通過聯合執法、建立轉運臺賬等加強監管。對于榨菜廠、腌制戶集中區域,則統一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在百勝鎮榨菜廢水集中處理廠,記者看到,這里每天要處理來自周邊9家榨菜生產企業和上百家腌制戶的廢水1200多噸。
趙黎明說,十多年來,榨菜廢水處理工藝逐步改進優化。中國提出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后,涪陵區加快推進榨菜廢水深度處理,強化脫氮除磷,并探索循環利用。
涪陵榨菜集團投資1100多萬元的廢水蒸發濃縮處理項目去年4月投用,通過蒸發濃縮每天可處理榨菜廢水220噸、回收食鹽約16噸。呂康全介紹,與傳統的生化處理方式相比,蒸發濃縮技術不但實現了廢水中食鹽的循環利用,而且投資少、運行費用低。
同時,涪陵區還鼓勵榨菜生產企業利用部分純度高的腌制鹽水生產榨菜醬油。目前,涪陵區榨菜醬油年產量約5萬噸,可循環利用榨菜鹽水約20萬噸。
廢水有效處理不但讓涪陵榨菜走上了綠色發展之路,同時也推動了當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近幾年,涪陵區長江、烏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質均達到或優于中國地表水Ⅲ類標準,三峽庫區水質持續改善。
“保護好綠水青山,才能長出榨菜‘金疙瘩’。”劉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