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為了維護全球第一經濟體在半導體芯片技術上的領先地位,這個夏天美國已連續兩次"出手",提出AFA和CHIPS兩項新法案,屆時,若是這兩項法案順利獲批,美國將拿出共計370億美元(約合2590億元人民幣)來補貼本國芯片產業。可見,美國對于本國芯片產業重視程度和扶持力度已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過,在此情形下,美國半導體巨頭卻頗"不爭氣"。
美芯片巨頭惹大麻煩:自曝7nm工藝有"缺陷"!
據Market Watch報道,7月24日,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承認,由于該企業7nm制程工藝中存在"缺陷",7nm芯片的制造正面臨失敗,這將導致其7nm芯片將推遲6個月上市。據悉,英特爾本來計劃在2021年底推出7nm芯片,如今延遲6個月,就意味著最早也需要等到2022年才推出。相比之下,AMD基于7nm架構的Ryzen4000芯片已經上市數月時間,遠遠領先于英特爾。
不過,英特爾表示,如果不能及時生產7nm芯片,將委托第三方代工廠商合作生產,考慮將其制造業務外包。這一消息引起了投資者對英特爾制造能力的質疑。甚至有聲音指出,此舉預示著"一個由英特爾公司和美國主導世界半導體行業的時代的終結"。
報道稱,雖然英特爾在芯片銷售收入和市場份額上仍領先于美國其他半導體公司,但是投資者已經開始將其競爭對手AMD和英偉達(Nvidia)視為美國芯片增長的領跑者。截至上周五收盤,英特爾股價暴跌16.24%,報50.59美元;其競爭對手AMD股價則大漲逾16%,臺積電漲近10%。投資者認為,英特爾表示可能將生產的重要部分外包,這可能意味著臺積電有望獲得新業務。
美國半導體領先地位恐不保!國產7nm芯片即將逆襲?
事實上,早在去年年底,美國就曾多次傳出對芯片斷供的擔憂。為了確保該國芯片供應,美國曾多次喊話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臺積電赴美投資。據悉,鑒于勞動力及經營成本等因素,不少美國科技巨頭生產線已經轉移到海外市場,而屢屢對全球做出錯誤行動的美國,擔心自食其果導致自家芯片產業鏈遭到斷供,此前頻頻呼吁美國高科技產業CEO,鼓勵他們在美國重建芯片生產線。
然而,資本都是逐利的,在疫情重挫全球經濟的情況下,任何一家美企都不會輕率行動。如今,作為世界最大芯片企業,英特爾的芯片工藝落后對該國壟斷芯片市場的地位來說,仍是一個潛在威脅。換而言之,隨著全球芯片技術競爭的加劇,英特爾若一再落后于其他芯片制造商的腳步,那么美國芯片遭斷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高盛預測了國產芯片制造巨頭中芯國際的技術升級路線,認為中芯國際2022年可升級到7nm工藝,2024年下半年升級到5nm工藝。而且我國相繼設立旨在實現半導體國產化的半導體基金也開始向中國企業投資,7月16日,中芯國際正式登陸A股,532億融資額刷新科創板記錄。可以預見,在中國芯片產業蓬勃發展之際,雄厚的資本無疑將加快我國芯片國產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