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下半場,工業互聯網是實現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一躍,我國在此方面仍處于劣勢,要把握好彎道超車的機會。
新經濟下,社保基金正著手優化資產配置結構,以期獲得長期超額收益,所以本文主要從投資者視角來探析數字經濟。
數據正在成為主要生產要素
通過觀察工業革命發展史,我們得出兩個結論。第一,技術進步推動產業變革,數據正成為主要生產要素。十九大已經明確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經過調研,我認為數據正在成為主要的生產要素。第二,人類將從工業時代進入數字時代,數字經濟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識。
主要生產要素在人類發展的不同時期各不相同。例如,在農耕技術時代,土地是最主要的生產要素;在蒸汽機發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電氣化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和信息化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資本是最主要的生產要素;現在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數據正在成為主要的生產要素。
另外,主要生產要素的集中會帶來巨大的社會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戰爭,二是技術革命。
例如,在中國封建王朝末期,幾乎都會出現大規模土地兼并,最終爆發農民起義和政權更迭。英國圈地運動后土地高度集中,但工業革命技術的進步使資本替代土地成為主要生產要素,化解了原有社會矛盾。此外,資本的過度集中曾導致經濟危機和石油危機,進而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和數次局部戰爭。這些例子都證明了這一規律。
不同時期的技術變化不僅帶來產業變革,還影響著世界格局的變遷。在農業經濟時期,中國和印度是主要國家;發展到工業經濟早期,英國成為主要國家;后來到工業經濟,美國、德國是主要國家;再到數字經濟早期,美國和中國成為主要國家;而現在處于數字經濟發展期,也是格局改變的時期,中國正迎來戰略機遇。
中國在數字經濟中有先發優勢
在數據成為主要生產要素的新形勢下,世界格局正在重塑,從中我們得出兩個結論。第一,數字經濟正成為新工業革命的標識,世界格局正面臨重新洗牌。第二,中國在數字經濟中具有先發優勢,有望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實現復興。
首先,根據美國不同時代前十大公司的行業分布,1917年前十大公司現在基本上鮮有耳聞,1967年主要以工業企業為主,2017年更多的是數字化企業,表明數字經濟企業正在快速崛起。
其次,依據各個國家數字經濟規模的數據,美國數字經濟規模為12.3萬億美元,中國為4.7萬億美元,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規模也較大。但是俄羅斯的數字經濟規模不到3000億美元,低于墨西哥和巴西。從這個意義上講,俄羅斯已遠遠落后。
再次,中美正引領數字經濟。其中,美國的優勢是技術,中國的優勢是市場。同時,數字經濟領域頭部平臺企業幾乎被中美壟斷。根據不同時期數字經濟平臺企業的成立情況,2012年后美國幾乎沒有新平臺產生,而中國還在不斷涌現出新的平臺企業。比如2012年成立的字節跳動,目前估值已超過1000億美元,如果它將來上市,估值會大大提升。
最后,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日韓處于第二梯隊,兩國主要在半導體市場份額中具有優勢。印度具有追趕勢頭,有較大的發展前景。然而,俄羅斯在數據經濟方面的國際競爭力排名靠后。從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來看,俄羅斯早已與其國際大國身份不符,未來必將進一步衰退。如果這個假設成立,數字經濟將引領下一次工業革命并改變世界格局,那么俄羅斯衰落將成為必然趨勢,難以成為新世界格局下的主要國家。
后疫情時代的中國機會:得平臺者得天下
基于此,我們得出三個結論。第一,數字經濟最重要的特征是平臺經濟,得平臺者得天下。第二,在上半場,得益于消費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猛,具有一定優勢。第三,在下半場,工業互聯網是實現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一躍,我國在此方面仍處于劣勢,要把握好彎道超車的機會。
數字經濟具有平臺化趨勢。由于數據具有可復制、非排他、易傳輸的經濟特征,所以較容易達到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在進入的初期,數字經濟固定成本高,需要大量投入,但發展到一定程度,其邊際成本極低,所以數字經濟的馬太效應極強。同時,能夠構建豐富的生態體系也是平臺化的優勢之一。
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增長迅猛。在數字經濟規模及增速上,我國體量較美國仍有差距,但增速顯著高于美國。
得平臺者得天下。在數字經濟代表企業中,平臺企業市值遠超其他企業。不論是阿里巴巴、騰訊、美團、字節跳動、拼多多等中國企業,還是國際企業,都符合這個規律。雖然平臺由商業化推動,但某種意義上它是準公共的平臺。例如小米和亞馬遜,其平臺的發展形成了龐大的生態體系。
上半場的成就,我國消費互聯網發展領先世界;下半場的機遇,工業互聯網是第四次革命的關鍵一躍。與上半場相比,下半場的市場更大、機會更多、效率更高,各個國家都將會積極進行工業或to B端的數字化改造,下半場會更加豐富精彩。
同時,中美比較可以看到我國的短板。2017年,美國制造業附加值在制造業總產值占比為37%,而我國占比只有23%,說明我國與美國相比差距較大。
盡管我國在高端制造、工業信息化等方面與美國差距仍較明顯,但我國也有自己的優勢,包括工業門類齊全、制造業基礎雄厚;中小企業數量眾多,數字化轉型需求強烈。這些為我國帶來彎道超車的機遇。
疫情加速數字化發展。疫情期間的無接觸經濟加速了數據積累,為全面數字化打下基礎。同時,防疫成本和停產風險堅定了企業家數字化轉型的決心。因此,有這么一種說法:CEO、CTO、新冠肺炎疫情三方面推動了數字化轉型。
抓住平臺型數字經濟投資機會
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資本支持。數字經濟大多屬資本密集型行業,需要持續投入。以半導體為例,資本開支對行業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在國家大基金一期和二期的投資后,還會有新的投資,半導體追趕需要花很長時間、花很大力氣。此外,平臺企業初期也需要大量資本補貼客戶,互聯網平臺企業在起步時一直在燒錢,即使規模做大、估值很高時,仍在繼續燒錢,處于虧損狀態。還有數字經濟在起步階段,為了加速產業鏈的培育,也需要大量資本投入。
資本抓住行業變遷規律,才能取得超額投資收益。依據美國近200年來行業增速的變遷,從起初的蒸汽輪船、鐵路,到之后的電腦、互聯網,資本一定要抓住行業在成長和發展過程的規律,才能獲得超額的收益。
投資新興產業,分享成長紅利。根據全球市值前十企業變遷,2010年,前十企業大多屬于能源、金融和其他傳統行業,我國的中石油、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也都在行列中。而2020年,除沙特阿美這個特殊的例外,其他企業都是數字經濟型企業,中國阿里巴巴與騰訊也分別排名第七和第八位。
以實踐經驗為例,社保基金也正把握平臺型企業的投資機會。去年,社保基金在阿里巴巴港股IPO時投資15億美元,收益相當可觀。當時阿里巴巴的市值大概為5000億美元,現在的市價已超過7000億美元,發展速度相當快。社保基金還參與了螞蟻金服A輪融資、通過二級市場投資組合超配了多家平臺企業股票。此外,社保基金投資了多家知名股權基金,基金管理人基本實現新經濟企業和數字經濟領域全產業鏈布局。由于開展早期投資風險較大,社保基金采取PE基金投資來分散風險。同時,社保基金還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的股東,支持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監管建議:包容審慎、前松后緊、抓大放小
中國數字經濟能取得快速發展,離不開寬松的監管環境。隨著行業發展逐步成熟,加強監管是大勢所趨。建議數字經濟的監管可以采取包容審慎、前松后緊、抓大放小的方式。對于具有準公共基礎設施的大型平臺企業,可以加大監管力度,比如盡快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加大對平臺企業的股權投資,向平臺企業派駐合規高管。對于廣泛的底層用戶,可以通過平臺來實現多元化治理。
總之,數字經濟是具有廣闊前景的領域,需要我們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