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7月30日的文件顯示,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于7月28-30日期間,多次買入,增持美國銀行2120萬股股份,增持價格為每股24.32美元至25.24美元。當前其持股規模已經破10億股。
(7月28日-30日伯克希爾的美銀股票持倉情況)
此前金十就報道,SEC文件顯示,在7月20日-27日八天內,除了7月25日和26日,其他六天伯克希爾都在購買美國銀行股票,公司以每股24.07至24.37美元的價格共計購買了價值逾9億美元的美國銀行股票,持股規模接近9.98億股。
(7月23日-27日伯克希爾的美銀股票持倉情況)
(7月20日-22日伯克希爾的美銀股票持倉情況)
截至3月底,以美元價值計算,美國銀行是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第二大持倉公司,僅次于蘋果公司。
巴菲特加大對美國銀行的押注,再加上伯克希爾在本月早些時候達成了一項近100億美元的交易,收購了Dominion Energy的大部分天然氣資產。本月的這兩此行動表明,巴菲特又開始積極地逢低買進,撿“便宜貨”,并愿意以合適的價格增持現有股票。
巴菲特為何增持美國銀行?
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只有巴菲特知道,但是我們可以從美國銀行的一些財務狀況中得到一些猜測。
從此前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來看,美國銀行二季度的表現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其中最悲觀的就是其零利潤腰斬:
美銀二季度利潤同比暴跌52%,由去年同期的73.5億美元,降至35.3億美元,但依然高于市場預期的23.7億美元。此外,二季度計提壞賬撥備40億美元,其累計壞賬撥備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210億美元。
接下來看看好的方面:
美銀二季度總營收為223億美元,比預期的220億美元要高一些;美銀的每股收益為37美分,超出市場預期的25美分,上年同期74美分;其投行業務也表現亮眼,實現22億美元營收,激增57%。
由此可見,雖然美國銀行的凈利潤腰斬,但其他一些財務指標卻表現良好,因此巴菲特增持也并不是沒有道理。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今年以來,該銀行的股價下跌了32%,也可以說符合巴菲特眼中的“便宜貨”這一標準了。
美國銀行也有一些其他的優點,該銀行的按揭危機已得到解決,貸款組合的質量和流動性也都大幅改善,這令其更能抵御外圍環境的沖擊。
在過去十年里,美國銀行不斷關閉分行,減少非利息支出。將業務重心轉向數字銀行和手機應用程式,因此吸引年輕一代銀行客戶,在處理消費者交易時,整體成本也降低。
除此之外,美國25家大型銀行的股價有形賬面值比(PTBV)的中位數于2020年7月降到最低。這意味著,今年7月,美國銀行業的整體估值水平處于30年地位。
下跌時加倉,巴菲特會再次失手嗎?
今年早些時候,巴菲特買入航空股,結果認賠離場。這次巴菲特增持銀行股,恰逢美國銀行業整體處境不是很好的時候,那么他會重蹈覆轍嗎?
截至上周三美股收盤,美國銀行、富國銀行、美國合眾銀行、摩根大通在今年分別下跌了30%、50%、37%、27.31%。這幾家銀行恰好都在巴菲特的持倉中,其中,富國銀行給他帶來的損失最大,因為該銀行95%以上的業務都在美國,所以受疫情沖擊最為嚴重。
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伯克希爾持有富國銀行的股份達3.46億股,持股比例為8.43%,為富國銀行第一大股東。而且,在大跌期間,巴菲特并沒有大規模堅持富國銀行的股票,粗略估算,富國銀行給巴菲特帶來的虧損或高達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00億。
雖然銀行業也受到疫情的沖擊,但跟航空業相比,情況并沒有那么悲觀。一方面,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只是沖擊了銀行業的傳統業務,比如比如抵押貸款和汽車貸款。
但是不要忘了,美國的銀行還有投行業務,由于美聯儲大放水,承諾無限量購債,企業瘋狂發債,投行則從中撈取了豐厚的收益。例如:
摩根大通第二季度營收仍創下新高,達到338億美元,投行業務手續費較上年同期躍升54%;花旗第二季度營收為198億美元,其固定收益交易收入同比增長68%,投資級債券承銷業務較去年同期增長131%。
因此,跟航空業相比,美國銀行業就算傳統的貸款業務受挫,其投行業務(比如債券承銷)方面的收入也能夠彌補這方面的損失。
另一方面,根據美聯儲6月份的壓力測試,美國大銀行們的財務狀況足夠健康,足以抵御疫情的沖擊。美聯儲負責監督事務的副主席夸爾斯表示,即使發生了假設情景中最嚴峻的情況,銀行體系的資本依然充足。
相比之下,航空業的情況更為悲觀。疫情爆發和旨在阻止疫情蔓延的旅行限制,已經嚴重打擊了航空旅行需求。疫情已經爆發四個月了,航空公司的載客量仍然只有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這些公司很難堅持下去。
客運量的恢復就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這意味著航空公司未來可能要靠舉債來度過難關,巨額的債務償還最終將稀釋公司的股權價值,這也是巴菲特清倉航空股的原因。
這樣一看,美國銀行業抵御疫情沖擊的能力要強于航空業。因此,巴菲特重蹈覆轍的可能性要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