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不僅小散虧錢,連超級大戶其實也虧錢。近日一則來源為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單賬戶年化收益的統計數據,令投資圈“炸鍋”了!
上海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A股個人投資者,無論是賬戶在10萬以下的“小散”,還是資金量在千萬級別以上的超高凈值人群,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間,單賬戶平均年度收益均為負值,只有機構投資者和公司法人投資者在此統計區間內實現了單賬戶的平均年化正收益。
該數據來源是一篇由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所長施東輝、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張曉燕、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Charles M.Jones等人聯合撰寫了的論文,全景式揭示了中國散戶投資者的交易行為特征。
這篇論文利用上海證券交易所2016年至2019年間關于交易和持股的綜合專有賬戶數據,將數千萬的散戶投資者按其賬戶規模以及其他人口統計變量分為五類,并研究其交易行為和收益表現。
7月21日晚間,中國結算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份末,A股投資者總數達到1.67億。
根據中國結算披露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市場共新增投資者719.02萬,其中已開立A股賬戶投資者累計新增718.5萬。
雖然散戶占大多數,但投資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間,市值10萬元以下的散戶,單賬戶平均年化收益為-2457元,擇時收益為-774元,選股收益為-1532元,交易成本為151元。
市值在10萬-50萬元的散戶,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為-6601元,擇時收益為-3018元,選股收益為-2433元,交易成本為1140元。
市值在50萬-300萬的散戶,單賬戶平均年化收益為-30443元,擇時收益為-15558元,選股收益為-10171元,交易成本為4714元。
市值在300萬元以上的散戶平均下來同樣虧錢。市值在300萬-1000萬元的散戶平均年化收益為-164503元,擇時收益為-80767元,選股收益為-65269元,交易成本為18466元。
市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超級“大戶”,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為-89890元,擇時收益為-411584元,選股收益為402271元,交易成本為80577元。
小散偏愛什么股?
施東輝博士分析了散戶的選股特征:在選股方面,個人投資者選擇的股票主要集中在小盤股,高、負市盈率以及低價的股票,而機構投資者主要投資大規模,高價且市盈率適中的股票。
對于散戶偏愛的“妖股”。
施東輝認為,“妖股”是由于重大的制度變革、新技術的應用以及國外市場的映射三大原因形成的。同時,超大戶是主導“妖股”形成的主要力量。“妖股”的參與者主要以短炒為主,在“妖股”爆發期,42%的賬戶持股不超過2天,所以“t+0”模式賬戶的收益顯著高于“t+1”模式,在恢復期時,占比50%的賬戶持股不超過兩天。施博士還指出,“妖股”形成過程中,容易吸引中小散戶參與。
為何散戶“一買就跌,一賣就漲”?
張曉燕則表示,通過對個人投資者賬戶的分析發現,由于個人投資者傾向于追漲殺跌,專業的擇時和選股的能力都比較弱,經常出現大買的股票買后就大跌,大賣的股票賣后就升的奇怪現象。
對于原因,張曉燕表示,個人投資者往往不能專注于與股票基本層面有關的信息,也不能及時處理相關信息,所以交易的方向和時機往往是錯誤的。此外,年輕的男性投資者更容易過度自信,導致交易過度,支付了大量的交易費用。以上種種因素合在一起,導致不同賬戶規模的個人投資者都是不怎么賺錢的。
機構:平均年化收益超千萬
而相同時間統計范圍內,機構投資者在A股的投資表現較好。
數據顯示,機構投資者近三年平均年化收益為1344.77萬元,擇時收益為-417.69萬元,選股收益為1807.48萬元,交易成本為45.03萬元。
公司法人投資者近三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為2344.09萬元,擇時收益為-1476.64萬元,選股收益為3824.46萬元,交易成本為37361元。
擇時:機構、散戶都虧錢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雖然A股市場波動較大,但擇時交易反而是最困難的。
統計數據顯示,個人投資者(賬戶資金量在0-1000萬以上不等)、機構投資者、公司法人投資者在統計區間內依靠擇時均未能實現盈利,僅有機構投資者和公司法人投資者依靠選股實現了正收益。
上海證券基金研究中心負責人劉亦千表示,“擇時只是一種神話。而選股方面,擁有的資源越多,資金量越大,在選股上就越能體現出優勢,因為只有真正有錢有資源的人才能有效地去收集信息、識別信息、解讀信息,最后利用信息做出正確的選擇。”
上海證券此前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市場環境越復雜,擇時成功率越低;投資者擇時創造的正回報水平遠小于擇時造成的業績拖累;具有更好流動性的產品并未改善投資者擇時效益,它們受市場環境的影響更為劇烈。
深交所調查:參與公募比例正增加
而作為機構投資者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募基金正在給投資者帶來實實在在的豐厚回報,“炒股不如買基金”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
深交所此前組織開展“2019年個人投資者狀況調查”顯示,投資者通過公募基金間接入市成為市場新趨勢。過去一年中,參與過公募基金交易的受訪者較上年大幅增加17.2個百分點,占比達到45.8%,為近四年最高水平;其中,30歲以下受訪者參與公募基金比例為49.4%,較40歲以上受訪者參與度高7.5個百分點。
今年公募吃大肉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在疫情和海內外股市巨震的背景下,相對上證指數8.52%、滬深300指數14.61%的漲幅,偏股混合基金和普通股票基金的平均收益均超過40%!
也有投資者認為,今年主動權益類基金表現強勁,全靠醫藥主題基金“拉抬”,那么假如剔除名稱中含有“醫藥”、“醫療”、“健康”、“養老”、“生物”等字眼的醫藥類主題基金,其他“什么都買一點”的非醫藥類主動權益基金也涌現了不少牛基!
除了像廣發這樣的大基金公司多只產品上榜外。多只中小基金公司的產品也表現不俗。
比如基金經理梁皓管理的兩只華商鑫安靈活、華商萬眾創新今年至今累計單位復權凈值增長率雙雙超過了80%。
另外長城久富混合(LOF)、前海開源中國稀缺資產混合、長城新興產業混合、銀河智造混合等多只基金的收益率也超70%。
業內人士表示,自2016年以來,A股市場開始回歸到更加看重上市公司基本面和業績增長的投資“審美”上來。這正是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所擅長的,他們通過對細分行業景氣度的提前預判,對行業細分龍頭的深挖,通過深度研究在不斷創投資的價值,這也是公募基金超額收益明顯的重要原因。
一位券商研究人士表示,“投資者主動參與資本市場是沒有效率的,而專業機構參與資本市場是有效率的。換句話說,資本市場機構化是一個大趨勢,這是大家會逐漸意識到并形成的共識。”
這也意味著,A股市場的有效性正在提升,算法交易不斷迭代升級,普通投資者越來越不適合參與短線交易機會,應樹立中長期投資理念,借道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參與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