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的超前消費,最終等來的是無數的逾期不還。埋雷十年,彼時銀行驚現出了“甩鍋”浪潮。
短短數載,此刻銀行已經累計甩賣掉近190億不良資產。然而,波濤洶涌的潮水并未因此而退,反而隨著2020年信用卡逾期人數的大肆增長,或又將刮起大浪,上演一場更大規模的“甩鍋”浪潮。
當下時局,銀行已對信用卡的以卡養卡用戶,舉起一刀切的“生殺屠刀”!
信用卡逾期金額大增12倍
回首往日,信用卡一路高速發展的時期,隨之而行的是信用卡的逾期金額在一步步的暴露。
過去十幾年,國內信用卡發行量從2008年的1.42億張,快速增長到了2020年一季度的7.49 億張。信用卡貸款余額從2008年的1582億,增長到了2020年一季度的7.26萬億,數十余載,增幅高達將近45倍。
然而,承載高光時刻發展的背后,信用卡的泡沫風險卻越吹越大。經過多年的“跑馬圈地”,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從2009年的76.96億,增加到了2020年一季度的918.75億,近十年增幅將近12倍。
待到今年突發的疫情,隨著用戶生意失敗逾期、失業逾期、共債逾期等各種逾期一直延綿不絕,早前蓬勃發展的信用卡市場,像極了一個埋在土壤十余載的巨雷,正在加速引爆。
銀行驚現“甩鍋”浪潮
面對信用卡信貸危機的一觸爆發,彼時“甩鍋”成為了銀行渡劫的一致性表現。
對于大多數銀行來說,面對信用卡催收回款難的問題,將不良資產打折出售進行甩賣出表,可堪稱為一條絕妙的止損法子。
今年以來,受信用卡逾期壞賬不斷走高的影響,探索不良資產處置新方式的呼聲漸起。在此背景下,監管層發出了《關于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此舉一舉打破了此前銀行不能向資產管理公司批量轉讓個人不良貸款的規定。
實際上,自2016年我國開啟首輪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此后信用卡消費貸款類不良資產證券化發行規模和數量均彰顯出了明顯的飆升。短短數載,銀行已經累計甩賣掉了近190億信用卡消費貸款類不良資產,占2020年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比例約21%。
相較公司貸款和個人抵押貸款的不良資產證券化項目,無論在發行規模還是數量上,信用卡消費貸款不良資產證券化項目可謂皆是一枝獨秀的攀升。由此可見,近年來信用卡的信貸危機,或許要遠大于公司貸款和個人抵押貸款。
而今,隨著信用卡的逾期人數越來越多,監管層同時即將放開銀行向資產管理公司批量轉讓個人不良貸款,或許后續銀行“甩鍋”的現象會愈演愈烈。
銀行對以卡養卡用戶祭出“一刀切”
當下時局,為嚴格防控信用卡逾期危機在日后再度上演,銀行已祭出“一刀切”的雷霆手段!
現如今,全國各大銀行基本皆已相續加入降額、封卡的浪潮中,可謂是天下烏鴉一般黑。招行、平安、廣發、工行、農行等基本皆是降額、封卡沒商量。
在銀行開啟史上最嚴風控期間,一批批長期“以卡養卡”的用戶正在逐步死去,埋雷數十載的信用卡市場,驚現出了逾期人數的大規模爆發。
然而,目前銀行所做的這一切,皆為引導信用卡用戶回歸理性消費,從而避免累積已久的“以卡養卡”泡沫繼續日益壯大,進而觸發失控。
據業內相關人士透露,目前80%的信用卡皆被持卡人用作了套現,可想而知,這其中的“以卡養卡”人數究竟隱藏了多少?在此期間,銀行提前擠泡沫,或是抑制危機失控的明智選擇。
不過,擠泡沫并不等于銀行選擇放棄了信用卡市場,相反銀行正在對優質客戶進行普遍提額,近日工行、建行、平安等一批前期未受降額、封卡波及的用戶,均已受到了銀行的特別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