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石井鎮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18年,奎霞建筑群列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棟精美古大厝洋樓同時成為省級文物,讓奎霞村名噪一時。
青山為靠,碧海拂風,百年老街,古厝洋房。如何保護并喚醒這片熱土?各界已經開始行動——
8月8日,奎霞村“店仔口”戲臺前,工人將村中廢棄的大石條分類、集中堆放,并重新鋪設為石板路。
數十年前,這里曾是村中的集市,人來人往。如今,它將被建成口袋公園,讓游客駐足休憩。村中的主干道,也開始拓寬工程和污水管道改造施工。
整治景觀,提升基礎設施,意味著奎霞正在為啟動“迎客”模式做準備。這座在歷史中沉睡多年的華僑村,等待新的生機。
歷史:番客返鄉建古厝
奎霞村原名“東京堡”,俗稱“庵下”,是個背山面海的小漁村,與金門島隔水相望。這里也是著名僑村,常住人口3000多,海外華僑卻有1.5萬人,村民九成以上是僑屬。
歷史上,當地人多以海為生。明末清初,清廷實施海禁,廢除鹽田、濫驅移民,奎霞先人為了生計被迫漂洋過海。《奎霞林氏宗譜》記載,1617年十三世祖林庭爚帶領部分宗親到菲律賓呂宋島經商。清末,大量僑一代下南洋。民國時期,僑二代也跟隨父輩腳步到海外謀生,僑居菲律賓、新加坡等地。
清代中期以后,留在奎霞的先人開拓創新,圍墾鹽田,發展海蚵殼灰燒窯和海運活動,帶來了地方經濟的繁榮。
僑民及富足起來的族人開始建造大厝。清末、民國時期及新中國成立初期,一棟棟帶著華僑印記的房子拔地而起,數量達到100多座。
這些古厝洋房,既有閩南風格,以本地的土、木、石、磚為主要建筑材料,又增加了“洋味”,采用鋼筋、水泥、金屬、釉面磚等舶來品。房屋裝飾上既有閩南地區常見的木刻、石雕、泥塑,又有南洋風格的花紋、圖案等。
建于清光緒年間的林文質故居,最為出名。房屋主人林文質19歲到菲律賓經商謀生,成為一代“糖王”后回鄉建大厝。歷經120多年歷史,古厝里的磚雕、木雕、石雕依舊栩栩如生,堪稱閩南建筑精華。
這些古建大多沿奎霞古街兩側錯落排列,形成了古村落的街巷交通體系。奎霞古街東西走向,曲折有致,長1公里許,寬2~3米,貫穿村子。曾經,兩側店鋪林立,店仔口大埕和周邊街頭巷尾都是集市的場地。
“奎霞建筑群整體布局嚴謹,形制規整靈活。建筑內部各種石雕、磚雕、彩畫、拼磚、灰塑等,體現了當時匠師的獨特技藝,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南安市博物館館長曾文國說,奎霞建筑群集結了閩南傳統民居與南洋建筑的優點。
現狀:養在深閨待人識
記者近日走訪奎霞村發現,奎霞古建筑群集中于舊村,約有九成處于空置狀態。由于經歷好幾代人,房屋產權成分復雜,業主大都散落在海外,有些已找不到主人。無人居住的古厝雜草叢生,逐漸荒廢。它們,正在等待被注入新生力量。
據介紹,保存較好的清末建筑有林氏宗祠、林文質故居、世庵大厝、四祧大厝、遠勝大厝等,均為磚石木構筑,單進兩落三開間或單進兩落五開間,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燕尾脊。
保存較好的民國建筑有應源樓、紹東樓、泉勝樓、蔚萱樓、春暉樓等,均為磚石構筑,大多二層或三層,紅磚或水泥或磚混結合外立面,水泥廊柱,三角形山尖,平頂。
新中國成立初期建造的較為典型的建筑有江星樓、怡安居、柳姑樓等3座,均為磚石構筑,多為二層樓房,平面呈三開間或五開間。
“村里的兩層建筑多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造這樣一棟樓房,大概耗時一年多,當時花費兩三萬元。樓房外墻多標有厝號、建成年代,有的甚至將建造者的英文名字寫上。”奎霞村黨支部書記林瑞球介紹。
怎樣喚醒奎霞古建筑的生命力?
林瑞球告訴記者,在海內外鄉賢的支持下,奎霞村梳理了百余座老厝的相關史料記載,并聯系業主自行籌集資金修繕古厝。
民間,還有許多致力于保護古厝群的熱心人士。林志堅就是一個。他表示,自己是這方水土養育的,看到這么多漂亮的房子日漸破敗,于心不忍,所以數年前便開始“多管閑事”,幫著看護、宣傳、整理資源。“房子沒人住壞得非常快,每逢暴雨,常有墻倒塌,很可惜。”
奎霞人林懷中雖已定居香港,但經常回鄉。除了和家鄉老友相聚,他帶著相機在奎霞的大街小巷穿行,把家鄉的點滴模樣記錄下來。
許慶芳是石井當地的民間文化研究愛好者,奎霞的老房子是他的“心頭好”,他研究古建筑里的印章雕刻,欣賞其高超的手工藝。
“奎霞的古跡是奎霞的靈魂所在,紅磚古厝、番仔樓是當年華僑下南洋的歷史見證,也是華人華僑的根。”林瑞球表示,“華僑如果看到家鄉的變化,看到古厝還保留著,就有一個回家的理由。我們要幫他們守住鄉愁!”
藍圖:寫好奎霞“僑”文章
藏在深閨的奎霞古建筑,近年來逐漸吸引各界的目光,也開始接受來自他們的饋贈。
今年2月,奎霞村被評為福建省第三批省級傳統村落。今年7月,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省級鄉村治理試點示范單位名單,奎霞村被列入其中。
今年7月,泉州市委改革辦入村調研。考察組認為,奎霞村的古建是珍貴的傳統建筑,凝聚著濃厚鄉情,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也是研究清代以后民居的重要實物資料。考察組提出,要在做好文物保護基礎工作的同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水平。
以此為契機,當地政府部門正在探索模式創新,發力奎霞古建保護和文化傳承。南安市石井鎮黨委書記蔡清安告訴記者:“‘僑’文化是奎霞的精神內核。講好僑故事,寫好僑文章,奎霞古建筑是最佳載體,因為它們無一不在講述華僑海外愛拼敢贏的故事。我們正在進行史料收集工作,計劃在這里打造華僑愛國教育基地及僑胞鄉愁記憶館,讓華僑故事廣為人知。”
“奎霞古建筑的保護和發展,要以奎霞人為主體,我們是‘保姆’。”蔡清安介紹,“奎霞有許多人在海內外從事影視、文化、旅游產業,他們有意愿、有能力為家鄉旅游事業的發展助力。我們現在一方面在著手研究政策,為華僑后代返鄉創新創業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村里已成立福建奎霞城市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計劃探索古建整體打包、物業代管的模式,為奎霞的旅游事業發展打好基礎。”
不只是古建筑,源遠流長的家族文化、豐富多元的民俗活動也是奎霞的別樣魅力。美麗的灘涂上,村民身著傳統服飾捕魚捉蝦,穿梭于紫菜園、蛤苗田、海蠣區勞作,成為古村美麗的風景。奎霞村東南方有一島,名曰“奎嶼”,島中央有長方巨石,島上還流傳著“秀才媽告御狀”的歷史故事。
“結合石井鄭成功文化品牌、岑兜高甲戲發源地、石井中憲第及楊子山等旅游資源,把奎霞傳統村落與石井鎮的旅游資源捆綁成旅游套餐,讓‘奎霞村’成為閃亮的旅游名片。”蔡清安說。(記者 游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