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市場關注的創業板注冊制,將在8月24日迎來新的發展節點。與此同時,公募基金也加緊上新主題產品,“備戰”首批企業上市。8月17日,博時基金和華安基金旗下的創業板兩年定期開放混合型基金同步發售。從募集期來看,2只基金均將8月31日作為計劃募集截止日,并設置了30億元的募集上限。而自首批創業板戰略配售基金于7月7日開啟募集以來,近一個月發行的創業板戰略配售基金已增至10只。
回顧前兩批創業板戰略配售基金的發行情況,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8只產品已于近期全部發行,且有6只已正式成立。8月15日,首批獲批產品之一的萬家創業板2年定開混合發布基金合同生效公告。公告內容顯示,該基金募集期自8月6日起至8月10日止,首募達到17.93億元。
在此之前,同為首批的富國、中歐和大成3家基金旗下的產品分別以28.91億元、22.49億元和29.76億元的首募規模成立。第二批獲批的4只產品中,華夏基金、銀華基金旗下產品以26.91億元和11.36億元成立,中融基金和南方基金產品則分別處于募集結束待成立階段和發行過程中。
整體來看,6只已成立的創業板戰略配售基金合計募集高達137.36億元。在多只產品設立了30億元募集上限的背景下,這一戰果可謂豐碩,也反映出市場資金對相應板塊布局的信心。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從目前已經成立的創業板戰略配售基金的募集情況不難看出,創業板注冊制改革下,相關主題產品對市場資金的吸引力較大。作為能夠參與上市企業戰略配售的產品,該類基金也有機會優先獲得戰略配售資格。同時,創業板注冊制在跟投政策、限售方式等方面的放開,也有助于戰略投資者進一步增厚長期投資收益。
北京某中型公募內部人士也指出,根據注冊制交易規則要求,創業板投資的風險顯著提升,而出于對新進入資本市場投資者的保護,對投資者的專業性和門檻都有所提高。不過,公募基金則可以通過“主動選股+打新+戰略配售”等方式參與創業板投資,實施注冊制后的創業板也將具備更為多元化的投資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創業板戰略配售基金成立不久后,就迅速投入創業板的新股詢價當中。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7日,在已經完成新股發行的18家企業中,大成基金旗下的大成創業板2年定開混合先后參與了藍盾光電、康泰醫學等16家創業板注冊制下的新股初步詢價。同期,富國創業板2年定開混合也參與了14家的初步詢價。
華安基金表示,創業板注冊制采用直接定價、初步詢價、累計投標詢價三種定價方式,個人投資者將無法參與創業板網下打新,預計創業板最終網下獲配比例提升。同時,公募基金作為A類投資者,也一直是戰略配售的重要參與者,較其他類投資者可優先成為創新企業的基石投資者。另外,通過戰略配售,還能提前鎖定IPO新發的股票,而不用參與網下配售,不受中簽率的困擾。
在未來具體的板塊選擇方面,博時創業板ETF基金經理尹浩坦言,創業板注冊制推出后,還是持續看好當前景氣度高、成長性較好的科技板塊。在選股時應重點關注企業的成長性,而具有資金優勢、技術優勢的科技龍頭企業的成長性無疑將更具持續性。因此,未來科技板塊或將出現集中化趨勢,整體看好科技龍頭企業的表現。細分板塊方面,長期看好5G、數據中心、半導體、云計算、新能源車等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