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籌碼集中度決定創業板遜于科創板。僅入市門檻來講,科創板需要50萬元,而創業板只需要10萬元,目前創業板的投資者數量又是科創板的10倍左右,意味著創業板股票的籌碼集中度是遠遠不及科創板的。因此創業板在相當一段時間,要想比科創板表現更優秀,基本上不大可能。
第二、上市公司質量決定創業板遜于科創板??苿摪寤旧隙际乔逡簧母呖萍己可鲜泄?,而創業板雖然絕大多數也是新興產業,但行業龍頭卻非常稀少。同時,創業板很多上市公司只存在于“殼”這個概念,一些股票更是游走于退市邊緣,其股價下跌必然會拖累創業板兩大指數。因此這方面因素使得創業板表現若想強于科創板的話,有不小的難度。
第三、市場容量決定創業板遜于科創板。當前科創板上市公司一共才159家,而創業板卻有828家。雖然科創板上市公司股本普遍較大,但是創業板上市公司股本并不比科創板小多少,再加上數量龐大的因素,要想強于科創板,必須有數倍于科創板的資金推動才行。就當下和未來的流動性來看,未必能支持創業板牛市般上漲,也就難言持續強于科創板了。
第四、階段趨勢決定創業板遜于科創板。事實上,創業板近2年平均漲幅已經翻倍,近1年平均漲幅也有50%,相反科創板自分娩以來,大多數股票漲幅處于正負邊緣,并無明顯的賺錢效應。無論是接下來科創板補漲創業板不漲,還是創業板下跌科創板滯漲,或者科創板與創業板齊跌,都決定了創業板很難比科創板更強。
綜合分析下來,創業板注冊制啟動后,將迎來一輪較長時間的調整行情。這種調整,類似于深圳市場2004年4月或納斯達克2007年11月以后的走勢,是未來長期牛市前的最后一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創業板很多上市公司除了“殼”資源外,并無實質性題材,因而注冊制的推出將促使它們加速“出清”的步伐——這就是創業板必須經歷的陣痛——只有刮骨療傷后,創業板才會迎來一輪真正的“健康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