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46.23%,提前半年達到了國務院確定的40%增長目標。”9月10日,中國農業銀行首席專家兼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許江,在中國人民銀行舉行“金融支持保市場主體”系列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上半年農行小微企業平均融資成本下降超過100個基點,收費能免盡免,上半年減免小微企業收費達36億元,支持市場主體減負。
據農行方面數據,截至今年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8661億元,較年初增加2738億元,增速46.2%,但資產質量卻并未上升,卻實現了“不良雙降”,截至上半年末,普惠型小微企業不良貸款余額72.10億元,不良率0.83%。
為何農行能在普惠型小微企業金融領域實現增速快而資產質量高?
疫情發生以來,央行在推出的3000億元抗疫專項再貸款和1.5萬億元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基礎上,6月初再創設了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兩大直達實體企業的貨幣政策工具。這兩大貨幣政策工具,正是將貨幣政策操作與金融機構為普惠小微企業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聯系,保證了精準性和直達性。
許江指出,上半年農戶擴展線上渠道,發揮線下優勢,打通小微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運用金融科技,加速戰略轉型,突破小微金融服務發展瓶頸;完善“會貸、能貸”體制機制,激發內生動力,強化“敢貸、愿貸”機制。
作為業內最早推出線上預約開戶系統的銀行,農行累計為160萬戶小微企業提供開戶服務,開戶線上化率超過67%,開戶時間縮短至半小時以內。借助于網點多面廣的優勢,農行已建立覆蓋城鄉的普惠金融體系,打造了1000家總行級和900家分行級普惠金融服務專營機構。通過強化縣域支行金融服務能力,農行在全國2048個縣域支行、12521個縣域網點已將金融服務滲透到縣城、農村的每個角落。
此前由于銀行不良貸款實行問責制,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率又持續居高不下,致使部分銀行人士不敢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
“(金融監管機構)明確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高于各項貸款不良率三個百分點以內的容忍標準,督促銀行對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的分支機構,在內部考核中適當提高容忍度。”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一級巡視員毛紅軍在中國人民銀行舉行“金融支持保市場主體”系列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因疫情影響發生的小微企業不良貸款,有充分證據應視為不可抗力,對相關人員免予追責;對此類貸款損失可適當簡化內部認定手續,加大核銷力度。同時出臺《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評價辦法》,引導和激勵商業銀行“鍛強長板、補齊短板”,提升服務小微企業的能力。
農業銀行2015年、2017年、2018年先后制定了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盡職免責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以及小微貸款盡職免責細則,今年又出臺14條免責規定。今年上半年,農業銀行共召開217次盡職免責會議,免責1278次。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于40%。6月1日,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證監會、外匯局出臺《關于進一步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要求,五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于40%。
“截至今年7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40.8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0.62%。”毛紅軍表示,五家大型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37.1%,全年有望超額實現《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40%增速目標。2020年1至7月,全國銀行業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為5.93%,較去年全年利率水平下降0.77個百分點;其中五家大型銀行新發放此類貸款利率為4.25%,較好地體現了降成本的“頭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