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金融機構而言,監管升級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打“擦邊球”的難度越來越大,堅守合規底線,通過技術升級尋求發展機遇已成為行業共識。
金融監管持續加碼,對金融科技機構提出更多挑戰
從2017年十九大報告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開始,防控金融風險就成為監管的主旋律,金融監管的力度越來越大,監管體系也越來越成熟。
防控金融風險,首先體現在監管對非持牌金融機構鐵拳出擊,風光一時的P2P更是首當其沖。近日,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副主任馮燕表示,截至8月末,全國在運營的網貸機構為15家,比2019年初下降99%。
對于持牌金融機構,監管機構也絲毫沒有手軟。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7年到2019年,累計處罰銀行保險機構8818家次,罰沒合計72.4億元,超過以往十幾年總和。
鐵腕監管并非“一刀切”,也為金融創新留了“口子”。例如,央行陸續在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等9個城市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通過中國版監管沙箱處理安全與創新的關系,提高金融創新的積極性和監管的前瞻性。
隨著監管越來越嚴,對于金融機構來說,打“擦邊球”的成本越來越高,“野路子”越來越難以為繼。
監管著力淘汰劣幣,合規金融科技機構迎來黃金時代
監管科技的持續進步,讓劣幣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窄,為金融科技的健康發展鋪平道路。9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正積極構建監管科技應用框架,健全監管的基本規則體系,努力為金融科技的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
嚴監管是殺一儆百,更是扶正祛邪。監管不斷打擊劣幣,是為良幣留出了增量空間。盡管民間借貸被打壓,但是合規的消費金融業務仍在快速增長。中國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中國廣義消費金融余額,從2017年的9.62萬億元增至2019年的13.91萬億元。
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間的比拼,從跑馬圈地拼市場,變為真金白銀拼技術,只有真正精打細算、科技賦能的金融機構,才能殺出一條血路。
對此,《麥肯錫中國銀行業CEO季刊》就曾指出,在強監管成為主基調的大環境下,打造專業化、精細化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構建端到端的風險管控能力和穩健的風險治理文化,綜合運用數字化、智能化工具和系統,才有可能化解風險。
所以,身處“嚴監管”時代的金融機構,牌照決定了生存底線,技術決定了發展上限。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認為,“在嚴監管周期的下半場,牌照就是合規的決定書。如果能夠掌握好新的金融科技,在垂直領域中發現一道生機、掌握一門技術,就能有立足之地。”
中騰信作為業內領先的金融科技企業,憑借多年來在消費金融領域的科技創新,成為金融機構接軌前沿金融科技的優質橋梁。在金融科技技術的探索應用上,中騰信已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的研發使用,實現了在智能獲客、智能風控、貸中決策、貸后管理等消費信貸全周期業務場景中的成熟應用,幫助中小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堅守合規的基礎上,降低經營風險、提升業務效能,實現全流程的數字化。
在人工智能發展、大數據應用日趨成熟的大環境下,面臨監管重壓,中騰信將繼續發揮科技創新實力,為更多金融機構合作伙伴提供技術支持,助力整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未來,中騰信還將與金融伙伴一起努力,共建可持續發展的金融行業新業態,積極促進消費金融下半場的安全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