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雙節”黃金周,被認為是一場因疫情而遲到了9個月的全民盛事:超6億人次出游、國內旅游收入超過4000億元、“國慶檔”電影總票房居歷史第二……這一連串數據所展現出的活力,凝結著舉國上下共同抗疫、共克時艱的不懈努力,傳遞出14億國人共同堅守的“中國自信”。
與往年“十一”黃金周相比,今年的雙節同慶假期呈現出更為鮮明的獨特屬性。本次假期經濟,“補償性”出游的消費不容忽視,而如何延續這種活力,深挖全產業鏈快速升級值得深思。上半年受到抑制的公眾出游需求,因8天的超長假期而迎來一波井噴式爆發,這背后當然離不開交通、住宿、餐飲、影視等龐大的消費體系合力支撐,更是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優勢及巨大居民需求潛力的直接體現。
如何延續假日經濟的活躍度?筆者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商業模式,擴大新業態、注入新活力,以“萬物可融、多方互聯”的思維,促進線上線下有效結合。積極推動全產業鏈升級轉型,多層次突破文旅體驗的空間限制,吸引消費者從“一次出行”變成“長期關注”,化“激情”為“恒溫”,才能持續保持居民文旅消費的活力。
本次黃金周中,今年上半年因疫情受阻的返鄉游、情懷游成為眾多消費者的主要選擇,其中,奔赴武漢感受“英雄城市”的魅力最具代表性。除此之外,徜徉于東北大地感受豐收喜悅,身處山清水秀的鄉村感受脫貧攻堅壯舉,在全國各大城市聯動上演的燈光秀中,“祖國萬歲”等字幕讓人熱淚盈眶……今天的人們對旅游的需求早已不滿足于“游山玩水”,挖掘旅游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適時將其打造為富有知名度的文旅創新品牌,既是公眾擴展出行選擇的現實需求,也有利于加強文化傳承。
不同于往年的是,這個黃金周期間,疫情防控依然扎實推進,巨量人口的安全有序流動,凸顯了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遠沒有結束。據專家推斷,隨著秋冬季節的來臨,疫情可能還會出現一波反彈,這無疑會給剛剛升溫的旅游行業帶來嚴峻挑戰。對于相關職能部門來說,要繼續壓實衛生管理和服務保障責任,繼續收緊防疫之弦;對于個人來說,在出行中仍有必要牢記并做到勤洗手、戴口罩和保持距離這三條基本要求。而若要從源頭上緩解人群密集出行的問題,積極落實好帶薪休假制度,通過錯時休假、錯峰出行的方式,延續假日經濟的活力,不失為一個積極有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