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億戶各類市場主體是我國經濟運行的“機體和細胞”,雖受疫情擾動,但今年我國新設市場主體數量仍逆勢連續攀升,日均新設市場主體數量已超過去年,總量也超過去年同期,成為中國經濟基本盤最有力地支撐。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中國經濟能夠穩定恢復,也得益于我們并行推進改革開放,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本報就此展開系列報道,從年內新設市場主體的數量、行業分布等角度,解讀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
11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同主要國際經濟機構負責人舉行第五次“1+6”圓桌對話會時表示,“中國經濟能夠穩定恢復,也得益于我們并行推進改革開放,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在疫情沖擊面前,上億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表現出的堅強韌性,是中國經濟基本盤最有力支撐,也是我們應對困難挑戰最大底氣所在”。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意味著我國經濟穩定恢復依靠的是市場力量,實現的是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這就是說,中國經濟具有長足發展前景,可持續增長是可以實現的。”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證券日報》記者據天眼查App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1月25日記者發稿,年內全國企業注冊數量為2096.77萬家,雖較2019年全年仍有165.53萬家的差距,但較2019年同期增加81.24萬家。
雖受疫情影響,但新增企業數量仍逆勢增長。究其原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是為應對疫情,部分行業“危中有機”,特別是解決疫情防控下的衣食住行需要服務業自身轉型升級;二是宅經濟發力應對疫情,從而催生新業態、新模式的快速發展;三是我國進一步簡化、降低企業開辦手續、經營成本,激發更多創業者注冊新企業。
“離不開政策支持、營商環境優化和靈活就業。”田利輝補充道,在政策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多措并舉積極扶持服務業企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營商環境方面,我國持續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以‘真金白銀’優化營商環境;在靈活就業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創業者的行列,帶來新設市場主體數量的上升。
在上述2096.77萬家新設企業中,從所屬行業來看,企業注冊數量排名前十位的行業依次為: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制造業,農、林、牧、漁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具體來看,排名三甲的行業中,批發和零售業新企業注冊數量為983.08萬家,占2020年全國企業注冊數量的47.23%,較2019年同期增加40.43萬家;住宿和餐飲業注冊數量為232.69萬家,占比11.18%,較2019年同期減少32.11萬家;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注冊數量為202.88萬家,占比9.75%,較2019年同期增加6.71萬家。
田利輝認為,“這是政府有為的結果,也是市場有效的反應。雖然上述行業受疫情沖擊最大,但在各項政策紅利地激活下,預計這些行業將迎來更有力度的增長。”
從注冊地來看,江蘇、廣東、山東3個省份的新設企業最多。其中,江蘇省排名榜首,新企業注冊數量達208.67萬家,占2020年全國企業注冊數量的10.10%;廣東省次之,企業注冊數量為207.9萬家,占比10.06%;山東省第三,企業注冊數量為181.39萬家,占比8.78%。
劉向東分析道,“相較而言,批發和零售業企業開辦成本較低,特別是居家也能辦理,且‘觸網’經營加速,吸引更多投資者,從而成為新增注冊企業‘部隊’中的‘主力軍’。”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力促中小企業發展。例如,7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等17個部門近日共同印發《關于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的若干意見》,提出完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基礎性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小企業財稅支持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小企業融資促進制度等7方面25條具體措施。
談及未來如何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田利輝表示,雖然僅僅從企業注冊數量上并不能準確判斷行業的增長空間,但可以看到市場的活力所在。高科技、消費、養老等產業都有著長足的發展空間,需要優化、完善相關政策。而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還需從營商環境提升、金融服務支持、創新創業激勵等多維度予以發力。只要我國的市場主體活力滿滿,經濟發展前景就會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