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把脈”下一年度中國經濟發展的高級別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對2021年經濟工作作出具體部署時,又一次強調要“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記者注意到,這已是該會議連續第三年點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東北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鄧利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三年部署“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體現了高層對于資本市場、尤其是對上市公司的高度關注。其背后釋放的信號,也是希望上市公司通過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使資本市場充分發揮經濟晴雨表的作用,進而增加資本市場投資價值,最終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的功能。
“當前,資本市場在我國金融運行中,可以說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而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對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華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龐溟也表示,從時間跨度上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三年的部署,其實也從側面表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會是一場持久戰和攻堅戰,其目的自然是通過進一步的深化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來打造一個更加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其質量的好壞不僅直接關乎資本市場的“質量標準”,對于整個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來說,更是具有比重頗高的“發言權”。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0日,A股上市公司數量已增至4114家,總市值約81.985萬億元。由于國家統計局尚未公布最新的GDP數據,故若僅從2019年的情況來看,A股市值占GDP的比例就已達到六成以上。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是市場經濟的驅動力,上市公司更是我國數量眾多的企業群體中,較為優質的一部分。資本市場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平臺,其健康發展的基礎就是要有優秀的投資標的,也就是有核心競爭力的上市公司。整體來看,中國經濟發展不僅需要企業和市場的共作用力量,更需要不斷提升其中的上市公司質量。
事實上,為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今年9月份國務院正式對外發布《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圍繞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機制等方面作出諸多部署。如在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方面明確提出,要促進市場化并購重組。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并購重組主渠道作用,鼓勵上市公司盤活存量、提質增效、轉型發展。
《證券日報》記者據同花順iFinD數據整理發現,按首次公告日并剔除交易失敗案例來看,今年以來截至12月20日,A股市場共發生2231起并購事件,剔除重復項后共涉及1494家上市公司,約占上市公司總數量的36.32%。從進度上看,715起已完成,1516起正在進行中。
在田利輝看來,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不僅需要優勝劣汰,也需要借助市場化并購重組實現做優做強。推陳出新是市場經濟的活力所在,在全面推進注冊制改革的推動下,預計未來的并購重組需要更加尊重市場選擇,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并購主體也要根據自身發展和市場形勢審慎選擇并購標的,實現協同效應,要為“強”而并,而不能為“大”而購。總的來說,在新發展格局下,預計未來資本市場的并購事件將加速涌現。
而從具體的并購方向上看,鄧利軍認為,首先可以預見的是,未來A股的并購重組將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的趨勢。此外,疊加注冊制改革全面推進的預期,場內殼資源價值進一步貶值,由此將使得借殼上市或者置換重組類定增更加少見,與之相對應,或是未來并購重組將更加注重產業鏈協調共贏,即更多的并購重組將以高質量為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