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多位業內人士了解到,當前,我國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多地依托地方特色優勢,出臺政策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隨著更多的“好政策”及其相應配套措施的出臺,專家提醒,中醫藥產業價值鏈的發展應遵循“守正創新”的總原則,重視基層中醫醫師的培養、確保中藥材質量,提升中醫藥的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守正”是前提和基礎
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醫史文化學者、知名中醫臨床專家彭堅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全國各地在貫徹中央精神方面,表態堅決,力度很強,投入巨大,鼓舞人心。但無論在促進中醫藥產業現代化、實現價值鏈的發展,還是在培養中醫藥人才方面,都應當遵循“守正創新”的總原則。“守正”是中醫藥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基礎不扎實,則“創新”不可能成功。“守正”就是要繼承和堅守中醫傳統的治療經驗和獨特的思維方法。
在促進中醫藥產業現代化方面,彭堅建議,要遵循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原則。中醫除了辨病,還需要辨證,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的核心和靈魂。例如,對于感冒,就要區分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適用的藥物也有所不同。在培養中醫人才方面,中醫高等教育要緊密結合中醫學自身的規律和特點,進行深入的教育改革,讓學生牢固掌握好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辨證論治的思維方法,才能培養出一大批過得硬的中醫臨床人才。
發揮“人”和“藥”的價值作用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醫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龔學忠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各地在發揮各自優勢融入中醫藥振興大局方面,要重視醫、企、校(所)的聯合和協同,而不能僅僅局限于政府和企業搭臺,要重視發揮、激勵當地中醫醫師的作用,畢竟中醫醫師是各地代表中醫藥領域風貌的最直接、最客觀的代表,社會大眾是否愿意認同、接受中醫藥,很多時候是通過其接觸到的活生生的中醫人,只有各方協同才能有望最終實現中醫藥事業的振興。
彭堅認為,各地除了大力發展地道藥材的種植栽培之外,對所有的中藥材,都應當像對待糧食生產一樣,予以高度重視。全國要統籌規劃,逐步建立各種重要中藥材的培植基地,其中包括珍稀蟲類、動物藥的養殖基地,加強藥物的炮制,嚴格監測和保證藥品質量,以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總之,這些措施,都需要頂層設計,全國配合,方向對了,路子正了,中醫的振興就能有光明遠大的前景。
北京市豐臺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醫師薛武更認為,臨床療效和中藥材質量是中醫藥發展的根本。因此,各地方中醫藥的發展在提升臨床療效和保證中藥材質量的基礎上,應結合地方實際情況、特色和優勢,積極將中醫藥融合入教育、科研、經濟、旅游、文化、對外交流等各個方面,實現中醫藥的振興和發展。
提升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
業內人士預計,隨著各個地方對中醫藥振興工作的推進,未來中醫藥服務基層的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龔學忠表示,總體來說,各地積極貫徹落實中央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和全國中醫藥大會精神,在基層能實際感受到這一工作的推進力度。比如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的總結、繼承和推廣更受重視,各級各類中醫臨床人才的專門培養計劃不斷推出,對經方、名方、驗方和中醫藥適宜推廣技術的開發和研究工作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醫藥知識和技術進社區、進校園的工作也有了實際突破。
薛武更向記者介紹說,近年來,基層中醫藥服務日臻完善。“以我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為例,2020年,科室5名工作人員在完成抗擊疫情任務的情況下,仍為居民提供中醫藥診治服務5萬多人次??剖胰藛T受益于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的政策,均參加了市級或區級的師承學習,以及北京市衛生系統高層次衛生人才、中醫藥‘五聯動示范工程’等人才培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