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推進和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逐步“照進現實”,時代的號角再次唱響了我們一直信奉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提升健康管理意識、樹立健康消費觀是“打工人”面對社會和家庭責任的核心痛點。政策加碼同時也意味著我國大健康產業縱深化布局時代已加速到來,近年來強勢發力大健康產業的保險行業即將迎來關鍵大考。
養生和“治未病”的觀念日趨年輕化,消費者對于健康管理和風險保障的需求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以醫療衛生服務業和健康金融服務業為代表的大健康第三產業建立起了被稱之為“從搖籃到搖椅”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各行業中流砥柱以此為內驅力,厲兵秣馬、搭建特色服務平臺和生態體系,取代百花齊放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不斷探索并逐步走向精細化運維階段。
如果將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比喻成一張百分制的考卷,從亞健康狀態到疾病發生的關鍵節點則是60分“及格線”。圍繞這一節點,保險企業在前端管理–亞健康預警、中控對接-觸發理賠、后端消化-醫療/康復服務這三個階段進行產品布局和資源鏈接,以“保”為本,持續發力打造大健康服務平臺和生態。
作為保險領域的龍頭企業,平安以科技驅動構建輕資產的醫療資源生態圈,依托平安好醫生打通互聯網醫療鏈條,實現“醫+方+藥+管”全方位資源聯動。作為強大的中控樞紐,平安好醫生對前端入口海量用戶的交互形成即時反饋,觸發理賠端后快速應對,持續加碼科技、自建醫療團隊,與線下機構合作,提升健康管理的服務效率。同時,背靠集團大山,通過流量、產品、服務協同,借勢平安好醫生這一C端漏斗,將醫療客戶轉化為金融客戶,對接保險產品。針對看病難、看病貴這一用戶痛點,平安在中控對接、提質增效上有著厚積薄發的表現,能夠很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在壽險產業鏈持續深耕的泰康集團則發揮“中控+后端”的生態資源實力,從深度上,是健康保險的巨頭;在廣度上,同時布局醫療服務及連鎖養老社區。泰康的目標即客戶購買泰康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在泰康的醫院看病、在泰康之家養老社區養老。經過保險主業的優勢積累,泰康匯聚國內國際頂尖醫療資源,將虛擬保險與實體醫養結合,秉承“一個社區、一家醫院”的理念創新實踐“醫養融合”產業模式,在觸發理賠后形成系統化的健康管理服務閉環體驗,盤活保險和醫養資源,通過泰康的醫療健康和養老服務兩大品牌體系為用戶帶來更優質的“一醫一養”服務體驗。
以昆侖健康為代表的行業破局黑馬,在以客戶為中心苦練內功的同時,逐漸將視角由內向外拓寬,嫁接整合第三方特色資源,從“保險+”和“服務+”兩個角度深化產品創新,幫助客戶牢牢抓住健康管理的“送分題”,在觸及“及格線”之前進行早期干預。在崇尚個性化服務的時代,健康管理的“大前端”思維是體現品質和品味的競爭關鍵。取代僅僅是被動的理賠關系,昆侖健康通過家庭醫生服務切入健康管理“大前端”,打造健康教育、健康咨詢、視頻問診、健康體檢等特色產品體系,依托網絡和信息技術,將服務前置化,滿足各階段客戶對于健康管理的前端個性需求,同時達到提前控費、降低個人和家庭醫療負擔的健康險保障目標;另一方面,通過匹配就醫綠通、高端康養、居家護理等服務,持續拓寬產品邊界,在客戶觸點時提供強大支持,解決后顧之憂。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已提出讓健康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在國家政策的具體目標之下,融入大健康產業的洪流已成為業內眾多保險公司的共識。在新的發展機遇之下,保險行業以“保”為本打造差異化產品體系和服務體系,投資和布局醫養、康養等健康產業,發揮保險在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中的作用,以期為響應國家戰略、實現全民健康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