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河南省潢川縣雙柳樹鎮敬老院的百歲老人劉傳江一早醒來,就翻出了去年臘月收到的紅色羊毛圍巾,仔細系好,拄著拐杖,和其他老人一起在敬老院門口翹首以盼。
上午9點,門口來了三輛車,拉著糧油、衣物、棉被等年貨。帶來這些年貨的是老人們共同的“兒子”——潢川縣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書記黃久生。
“進了臘月就盼,可來了……”拉著黃久生的手,劉傳江眼窩里直泛淚花。敬老院的其他老人也紛紛圍上前來,爭著和“兒子”拉拉手,說說話。“吃的、穿的、用的,凡是他能想到的,都給我們送,去年的還沒有用完,今年的又送來了。”70多歲的黃本閣老人說。
春節前給全鎮孤寡老人送年貨,這件事黃久生已堅持了25年。
1986年,外出打工的第三個年頭,從小吃百家飯長大的黃久生懷著一顆報恩心,用自己攢下的3000元買了核桃大棗、魚蝦海鮮和當時流行的“的確良”布,在縣城花20元租了輛手扶拖拉機,將這些東西帶回去給老家雙柳樹鎮晏崗村的鄉親們。看著鄉親們的一張張笑臉,黃久生感覺到了巨大的滿足和喜悅。
這些年經常有人問黃久生,這樣做值得嗎?黃久生總說:“錢啥時候都能掙,而老人們卻一年一年老去,孝心不能等。當初如果不是鄉親們東家一碗飯、西家一件衣,哪有俺的今天!”
為了讓老人們的生活得到更好保障,2008年,黃久生出資200多萬元建起雙柳樹鎮久生光榮敬老院,將有意愿來的老人全部接到敬老院集中供養。黃久生不僅為這些老人提供生活物資,還經常帶老人們到信陽、武漢、北京等地游玩。
卸完年貨,為老人鋪好被子,黃久生匆匆與敬老院的老人告別。他還要將其他年貨送到散居在全鎮15個村的孤寡老人家中。
鄉路彎彎,黃久生步履匆匆。當年開著拖拉機回鄉送年貨的年輕人,如今早已年過五旬,兩鬢斑白。黃久生說,他和老人們的約定,還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