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科技創新,十四五期間我國中醫藥事業將進入高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涌現發展,為中醫藥行業的創新發展釋放出了巨大想象空間。”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表示。
2月28日,在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聯合主辦的2021“兩會·健康策”中醫藥專場上,圍繞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延濤等共話中醫藥的傳承、守正與創新。
“醫學核心內容是看病,看病的核心內容是看好病,中醫藥能夠長期生存發展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療效好。”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表示,“目前中醫在療效描述上有很多不清晰的地方,這不僅需要中醫臨床大夫找準中醫臨床的定位,還需要更加科學的臨床評價方法體系,如果能夠有所突破,將是對世界醫學的重大貢獻。”
而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延濤則表示,在某種程度上看,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問題可能是中醫藥發展的主要問題根源和主要矛盾點。從企業看行業,看行業的發展空間,中醫藥行業有三大紅利。一是認知紅利,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法規,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打開了無限空間。2020年一場新冠疫情也讓大多數老百姓認識了中醫藥獨特的作用和價值,提升了對中醫藥的認知和好感,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上助推了中醫熱。二是老齡化趨勢,我國的老齡化趨勢在加快,2019年我們國家老齡化人口大約2.55億,占到我們國家人口19%。有專家預測,2050年我們國家可能要進入重度老齡化了社會,老齡化實際上是對中醫、中醫藥、中醫服務、中醫康養的需求非常大。三是年輕一代國潮風已經非常普及,其中也包括中醫潮、中醫熱。
“未來中醫藥一定是按照中醫的模式去發展,不能完全照搬西醫的模式,我們不排除現代儀器設備,因為設備不分中和西,但一定強化中醫思維,這非常關鍵。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重是這次抗疫總結出來中西醫并重的實踐模式,它不僅是抗疫有力的武器,也是今后治療重大疾病、疑難疾病、老年病的法寶。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一起完成新時代賦予中醫藥人新的使命。”張伯禮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