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那么在未來,農業將如何發展?農村又會有怎樣的改變?今天(17日)的《數說“十四五”》,帶您來看看國家如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這是綱要里給出的一張未來農業的布局圖,綠色區域代表種植水稻、小麥等糧食的生產功能區,紅色則是種植大豆、棉花等重要農產品的生產保護區。根據規劃,到2025年,以此作為重點,建成的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將達到10.75億畝,一畝高標準農田的產量,相當于普通農田增產20%,僅這些土地就將為全國提供1.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量。到那時,“中國人的飯碗”在自己手里端得更穩了。
而機械化作業將進一步提高。到2025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將提高到75%,而小麥的機械化率甚至達到96%。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五年后,約有500個體現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率先創建,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抓手。
與此前的五年規劃相比,“十四五”還首次提到了“農村現代化”,并明確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
目前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僅為26%,規劃首次提出將以鄉鎮政府駐地和中心村為重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未來五年,全國600個縣將整縣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穩步解決“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等難題。
農村新基建也將加速推進。國家在推動城市公用設施向郊區鄉村和中心鎮延伸的同時,也計劃將遙感衛星、大數據體系、千兆光網、5G、移動物聯網等科技感十足的基礎建設,逐步帶進農村。有了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才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在這片土地上,未來我們將看到一個個美麗宜居的社會主義新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