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曉大慶油田,都是從鐵人王進喜用身體攪拌泥漿的那張黑白照片開始的。1960年4月,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在鉆探大慶油田的第二口生產井時,突然發生井噴。危急時刻,王進喜和隊友們勇跳泥漿池,用血肉之軀奮力攪拌泥漿,制服井噴。英模的壯舉定格為精神的永恒,流傳后世。
這場艱苦卓絕的石油大會戰鑄就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這是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也是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隨后,大慶精神在油田開發建設的各個時期得到不斷豐富發展,激勵著石油人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當年的大慶石油大會戰,是全國“一盤棋”、行業大協作,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始終高唱《我為祖國獻石油》的主旋律,以“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氣概,始終牢記大慶是黨的大慶、共和國的大慶,自覺胸懷全局、為國分憂,勇挑重擔、拼搏奉獻,在全國工業戰線樹立起了一面鮮紅的旗幟。這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最鮮明最厚重的政治底色與顯著標志。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一個隊伍沒有“根”,是干不好事業的。“根”的實質,就是對黨忠誠,時刻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支部建在生產線上”就是大慶油田通過黨建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秘訣。
一個時代呼喚一種精神,一個時代產生一種力量。走出大慶油田,當年的艱苦環境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卻在油田人中代代相傳。新征程上,他們將踏著英模的腳步繼續奮勇前行,譜寫新時代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