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1月1日起依法徹底告別延續了2000年的田賦,并且還讓國家反哺農業。這是史無前例的開端,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富強的驗證!億萬農民要歌唱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好……”這是刻在一尊青銅鼎上的幾句銘文,作者是河北省靈壽縣南宅鄉青廉村農民王三妮。
2006年1月1日起,《農業稅條例》廢止,青銅器手藝人王三妮決定鑄造一尊“告別田賦鼎”來記錄這件大事。“當時家里有10多畝地,種著玉米、小麥、花生,每年農業稅大概500多元,現在看沒多少,但當時夠一個孩子一年上學的費用。”
王三妮鑄造青銅器的手藝是祖傳的,他在村里開了個手工作坊,“免除田賦,是我們農民祖祖輩輩的夢想。鼎有記載國家大事的功用,我是農民,又會做鼎,所以要鑄一個鼎紀念這件大事”。
但是當王三妮說出這個想法時,家里人都不同意。按照王三妮的設計,這尊鼎大概要花費7萬元,這對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來說是一筆巨資。王三妮不顧家人反對,購置原料,翻新爐子,制作模型……看著父親鐵了心要鑄鼎,王三妮的兒子、兒媳也參與進來。
開工后,光是鼎上560個字的銘文刻在蠟模上,王三妮就花了一個多月。用了大半年時間,2006年9月29日,“告別田賦鼎”落成。這尊鼎是三足雙耳圓鼎,高99厘米,直徑82厘米,總重量252千克。鼎上紋飾有祥云、麒麟,主體圖案是祥龍。但王三妮給幾條龍配畫的不是龍爪,而是牛蹄,寓意農民耕田離不開牛。
“鼎成那天,我摟著它看不夠,560個字的銘文,一個刻壞的也沒有。”今年已經74歲的王三妮說起這件事,依然激動不已,“銘文沒用篆書,并且都是通俗的大白話,就是想讓普通農民也能認出來,讀得懂。”
2009年,“告別田賦鼎”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2013年,王三妮專門到北京去“看望”自己的作品。“我看見,每個參觀者來到鼎前,都會用手摸一摸或輕敲一下,念一念鼎上的銘文。”王三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