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面對展業環境的急劇變化,信托公司為推動轉型發展,亟須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業務流程、組織結構。站在當下,面對行業轉型大潮,我們不禁發出“靈魂三問”。
第一問:信托公司都能轉型成功嗎?
信托業40年多來的發展歷程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形成儲蓄轉換為投資的高效渠道,形成財富管理的高效渠道,形成配置資源的高效渠道。因此,中國的信托公司與生俱來就帶有創新轉型的基因和能力。
由于信托屬于舶來品,監管機構和從業者對于信托的認識也是在不斷摸索中逐步建立發展完善起來的。40多年來,經歷多次行業清理整頓,信托公司數量從最高峰時期的1000多家減少到目前的68家。
今天,信托行業又走到一個歷史的關鍵點,與之前不同的是,監管機構和行業對信托本源和定位已經有了深刻認識,對于信托公司該干什么已經有了明確的要求。因此,信托行業要生存,就必須拋棄舊有的直接融資間接化、投資業務融資化、表外風險表內化等模式。
在轉型過程中,根據自身稟賦和資源條件,有的信托公司緊緊圍繞母公司的集團業務深耕細作,有的信托公司在去貸款牌照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成為頂尖的資產管理者,有的信托公司逐漸將服務信托打造為業務核心……當然,也可能會有信托公司被其他金融機構所吸收合并,甚至宣布破產。最終,哪些公司能夠勝出,結果尚難預料。但是,轉型這一步必須走,已經形成共識。
第二問:轉型發展靠什么?
長期以來,信托公司通過剛性兌付,為銀行難以覆蓋的融資主體提供金融服務。但是,這種以向投資者發行信托產品為融資方提供服務,從融資方取得收入,風險由信托公司承擔的業務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產業創新升級的需要、居民財富管理的需要以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需要。當前,資本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更加顯著,市場機制可以通過對風險定價在科技創新中形成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促進資本的形成和流動,促進生產要素向創新經濟聚集,推動公司治理效率提升,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此外,未來居民的資產配置將從房地產、銀行存款向資管產品轉移。資管行業蘊涵著巨大的潛力。同時,隨著“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國內產業升級、分工深化和各項政策不斷完善,在商事領域之外,民事信托發展空間也十分廣闊。
可以說,信托業轉型靠的就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擴張所創造的巨大空間。水深魚大,前路可期。
此外,在監管規則方面,2018年4月資管新規正式出臺,此后,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信托業的配套實施細則相繼頒布,監管規則和標準的逐步統一,堵上了監管套利的漏洞,有利于資管行業的市場競爭。在司法方面,九民紀要的公布有利于強化信托公司遵循產品銷售的適當性原則,打破剛性兌付,實現“賣者盡責,買者自負”。信托公司是金融市場重要的投資機構,隨著資本市場結構變化,必將成為重要的市場穩定器和助推器。
第三問:信托公司轉型是為什么?
信托公司轉型從短期看,是求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從長期來看,站在全球視野,是求行業的崛起和騰飛。曾經,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金融同業通道、房地產,板塊輪動,讓從業人員僅有2萬余人的信托行業名義資產管理規模在最高峰時超過26萬億元,監管套利、多層嵌套、違規杠桿等等,造成信托行業“虛胖”,甚至有的信托公司成為實際控制人非法募集挪用資金的工具。2017年以來,監管部門從具體業務到公司治理,由表及里,逐步規范和完善行業監管。一方面,在中央防范金融風險政策的整體部署下,信托行業的問題和隱患得以暴露,以“影子銀行”為主要形式的盈利模式所積累的風險已經影響到金融體系的穩定,并與“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行業宗旨相悖,老路已然不通;另一方面,信托行業成立之初所肩負的歷史性重任已接近完成,時代需要信托公司從正視自身存在意義的角度,探索自身的價值和目標。
作為金融子行業中資產管理經驗最為豐富的信托行業,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多年來卻沒能出現一家能夠與黑石和貝萊德比肩、在國內外喊出名號的信托公司,不能不說甚為遺憾。過去10年,盡管口中年年喊難,但是過得還都不錯,市場幻覺造成了“掙容易掙的錢,讓轉型再看看”一度成為行業的普遍現象。不過,隨著轉型成為行業共識,瓶頸終將被打破。
基于中國信托業發展40多年的積淀,我們有信心,中國土壤必將在信托行業孕育出全球領先的資管巨頭,這是中國信托人應該為之拼搏奮斗的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