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來,受美國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及疫苗接種等因素影響,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有所好轉,經濟逐步復蘇。在此背景之下有聲音指出,隨著美國經濟持續復蘇,美國的貨幣政策或將面臨轉向,預計美聯儲將提前結束超寬松的貨幣政策。一旦國際資本加速回流美國,或將給飽受疫情沖擊、外儲匱乏、經濟復蘇脆弱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帶來巨大資金外流壓力。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來看,美聯儲年內啟動縮表的可能性偏低,主要原因在于美國當前的經濟表現距離美聯儲新政策框架目標較遠。
截至目前,美國勞工市場較疫情前仍失去超過840萬個崗位,樂觀預期美國就業市場也要到2022年中恢復。此外,近期通脹壓力主要來自漲價因素,短期強刺激和基數效應,從結構性問題和閑置資源看,潛在通脹壓力仍低。近期美聯儲打壓再通脹預期,認為近段通脹強勁上行是暫時性的。
“從我國內外環境看,即便美聯儲提前啟動縮表對我國的影響也有限。”周茂華表示,當前,我國經濟逐步進入穩定復蘇軌道,相比上一輪美聯儲政策正常化,消費已成為我國第一引擎,產業結構持續升級,經濟結構更加合理,宏觀風險趨于收斂,市場廣度深度不斷增強,人民幣彈性匯率在平衡國際收支中起到靈活調節作用,國際資本流動雙向平衡。同時,從外部因素看,中美利差仍遠高于歷史均值,此外,受到歐美高債務、資產高估值和疫情潛在影響等,美聯儲本輪貨幣政策正常化將是緩步過程。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日前表示,從國內的外匯市場來看,在這輪寬松貨幣政策下,國內沒有積累過高的對外債務,市場風險緩釋能力在不斷提升,有能力有條件保持國際收支和外匯市場均衡。
從計算的匯率預期表現來看,去年年底,境內外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一年期歷史波動率分別達到了4.3%和5.1%,均較年初上漲0.6個百分點,處于歷史比較高的水平。匯率彈性增強,可以及時釋放市場壓力,這有助于形成市場匯率調節和交易行為之間的良性循環。
“美聯儲實行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在通脹明顯上升后面臨調整,中國因沒有積累過高的對外債務,市場風險緩釋能力又在不斷提升,有能力有條件保持國際收支和外匯市場均衡,從而有效降低美聯儲調整貨幣政策帶來的不利影響。”王春英說。
對于我國的外匯形勢以及未來的趨勢,王春英表示,從中長期來看,未來中國外匯市場保持平穩運行的基礎仍然穩固。
一是新發展格局有助于維護國際收支平衡,我國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出口和進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經常賬戶和跨境投融資都有望運行在合理均衡區間。二是新發展理念有助于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三是對外開放穩步推動有助于跨境資本均衡流動。現在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全球化,高水平對外開放會促進資金、人才、技術、數據、服務等要素的自由流動,為跨境資金雙向均衡流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四是彈性的人民幣匯率發揮了調節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有助于外匯市場自主調節和平衡。
周茂華則表示,從短期看,人民幣匯率有望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呈現強勢雙向波動格局。一方面,我國疫情持續受控、經濟穩步復蘇,國內外貿維持較高景氣度,全球資本趨勢性流入,外匯市場預期穩定。另一方面,我國國際收支保持均衡,托底政策不急轉彎,全球經濟復蘇趨同,以及短期美元更傾向于區間波動格局。
從中長期看,人民幣匯率中樞穩步抬升,主要原因在于我國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經濟結構優化、效率提升,同時,金融業高質量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人民幣資產吸引全球資金長期趨勢性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