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業態是指由于技術創新、產業融合、產業鏈整合、產業專業化分工及企業組織方式變革等推動形成的新生產經營形態或經濟模式。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發展韌性強勁,新業態發展迎來重要窗口期。人工智能、5G通信、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群體突破,催生了大量新型生產方式、組織形態和商業模式,大力推動了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為我省新業態培育奠定了堅實基礎。國家層面一系列新經濟產業政策的出臺,進一步為我省新業態培育提供了指引和保障。消費數字化轉型全面提速,在線教育、云游戲、直播帶貨、短視頻和知識付費、遠程醫療、智慧文旅等多種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涌現,大大拓展了消費場景,重新定義了消費習慣和內容。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進一步推動市場化改革和擴大終端消費需求,新業態發展面臨廣闊市場空間。
我省新業態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體量偏小,創新不足,發展仍面臨多方面因素制約。一是人才和技術競爭日趨激烈。近年來,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等地區加強數字化應用,大力發展新業態,對人才、技術等高端資源產生“虹吸效應”。周邊地區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新業態新經濟蓄勢待發,也加劇了人才、資金和技術等要素的競爭。二是管理理念和監管手段相對滯后。部分新業態新領域存在監管空白,需要盡快探索建立包容審慎的現代化治理規則。三是促進新業態規范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健全,平臺載體不足,服務能力偏弱,尚不能有效適應新業態的發展需要。
面對這些制約因素,《山西省“十四五”新業態規劃》明確提出圍繞新業態重點行業領域,完善政策體系,營造公平開放發展環境,加快推進發展戰略轉型、生產方式轉型、組織模式轉型和消費結構轉型,增強轉型能力供給,打造山西經濟新增長點。如,研究制定快遞員、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新業態新經濟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政策和職業傷害保險制度。再如,積極爭取創建中國(山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聚焦投資、貿易、金融、事中事后監管領域開展制度探索,以開放倒逼體制機制創新,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構建起符合國際慣例、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
相信,隨著《山西省“十四五”新業態規劃》的落地生根,山西經濟必將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