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畢業(yè)季,盡管忙著準備雙學位論文和答辯,但西華大學表演系的大四學生熊壯依舊擠出時間,自導自編自演了一部時長4分鐘的短片《少年中國行》,以故事講述和視頻穿插的形式,來展現(xiàn)他眼中的中國高速之變。
熊壯是成都人,老家在四川達州開江縣,時不時會和父母一塊回老家祭祖、拜訪親戚。他記得七八年前,那時他才十三四歲,因為從成都回開江的火車班次很少,每次回老家,一家人都會選擇從成都坐火車到達州市,下車后再“打組合”拼車回家。
司機為了多拉客,常常會超載。“2個多小時的車程中,除了要和幾個人擠在一輛車里,心還一直是懸吊吊的。”他說,因為回家的路全是山路,路不僅窄,一邊還是懸崖。司機為了搶時間,“一腳下去就是60碼”,如果對面突然來了輛車,司機就會踩急剎車。一路膽戰(zhàn)心驚下來,回到家中,也是凌晨一點多了。
后來,路修好了,這段驚心動魄的體驗也就成了往事。
最近一次回老家是在兩年前,父親開著小汽車,沿滬蓉高速一路向南,中間換了好幾條高速,一路暢通無阻,往往一覺醒來也就到了。“高速路的便捷,讓回家的路變得心安。”他說。
整部作品從立意到拍攝再到剪輯,都由熊壯一人獨自完成。他特意提到短片的背景音樂節(jié)選自徐夢圓的《CHINA—春風》。“這是一首中國風的電子音樂,節(jié)奏輕快,曲風年輕化,很適合展現(xiàn)中國少年的精氣神。”片頭所出現(xiàn)的“少年中國行”五個字,字體和樣式也是由他用軟件專門設計。
拍攝是在5月下旬進行。一開始擇定的地點在成都地標339電視塔下,拍攝當天,當把攝影器材都架好后,他發(fā)現(xiàn)塔下陰影讓視頻出來的效果并不好。于是扛著設備趕到成華公園,那里是他的備選方案。
按照此前的踩點計劃,他將地點定在成華公園翻滾列車遺址旁。他笑著回憶起當天的一樁趣事:去的時候早,公園里有很多跳廣場舞的成都嬢嬢。因為聲音太大,他不得不在旁等待。一等,就等到中午時分。
正式拍攝時正是日頭正烈的時候,因為沒有反光板,為了保證視頻效果,他就面朝著太陽進行錄制。“太陽太刺眼了,也很熱。前后錄制了好幾個版本,兩三個小時就站在烈日下,我的額頭都在不停滴汗。”這個過程,也是他印象中最難的部分。
這不是熊壯第一次參加視頻類比賽,卻是他認為作品呈現(xiàn)最滿意最完整的一次。“除了將專業(yè)學到的拍攝技巧運用到比賽中,這次對于短片的整體架構都有了更全面的把握,比如將城市道路和高速路航拍作為空鏡頭進行內(nèi)容銜接,提前對故事脈絡進行梳理,加入肢體動作讓畫面更豐富等等。”
在探尋由祖國高速公路建設所帶來的巨變的同時,自我能力也得到提升,這個過程也是他所認為的參與此次活動的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