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深圳市兩會,新一屆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紛紛亮相。新一屆代表委員中,共有9位院士,其中有2位院士代表,7位院士委員,數量為深圳歷屆兩會之最。記者注意到,“碳達峰”“碳中和”“量子科技”“基礎研究”等,是這些“最強大腦”的熱議詞。
9位院士包括:市人大代表薛其坤、陳湘生,市政協委員成會明、陳曉非、俞大鵬、陳十一、徐揚生、孟建民和郭仁忠。
成會明:深圳應建設“碳中和技術研究院”
“‘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將加速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深圳應加強頂層設計,建設‘深圳碳中和技術研究院’。”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低維材料與器件實驗室主任成會明表示,深圳應抓住“碳中和”相關產業高速發展機遇,打造一支在可再生能源生產、能源高效存儲與轉化、二氧化碳捕獲與轉化等關鍵碳中和領域的一流人才隊伍,聯合骨干企業,在政府支持下建立“深圳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
“通過建設‘深圳碳中和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打通與碳中和相關的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完整創新鏈條,成為我國碳中和領域科學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的主平臺,將推動深圳在全國率先實現‘碳中和’目標,建設成為全球碳中和標桿城市和美麗中國典范城市。”成會明說。
俞大鵬:讓1/3大學用上深圳產量子計算機
“深圳應一馬當先,做原創基礎研究范例標桿。”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俞大鵬表示,當前深圳進入了“雙區”驅動、“雙區”疊加的黃金發展期,建議深圳市人大率先立法,以人大法案形式對原創基礎研究予以法令保證,對優勢研究機構和杰出研究團隊予以長期穩定的支持。
“為了使量子(力學)計算機不再神秘,必須從娃娃抓起,我們為明天的科學家、工程師量身打造了科普教育型臺式量子計算機,爭取全國1/4的重點中學、1/3的大學現代物理實驗用上深圳產的臺式量子計算機。”俞大鵬說。
陳曉非:創新機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
科研經費管理模式如何激發創新活力,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系主任、風險分析預測與管控研究院院長陳曉非在與貢毅委員、俞大鵬委員聯合提交的提案中,建議深化市級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在現有的“包干制”試點方案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經費管理機制。
陳湘生:培養更多從“0到1”的創新型人才
談及科技創新,市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陳湘生說,目前深圳組建了各種科研機構,已具備科技研發的優勢,但在協同創新生態鏈上還難以形成合力。陳湘生認為,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需要聯合政府、高校與企業等各方力量,形成“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鏈。同時,要培養更多從“0到1”的創新型人才,為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支撐。
薛其坤:建設一批具世界話語權高等院校
市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薛其坤今年重點關注原創性基礎研究。在他看來,構建發達的高等教育體系,是促進原創性基礎研究的關鍵,深圳應該努力建設一批在世界科研領域有話語權的高等院校,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支持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創建‘雙一流’。”薛其坤向記者表示,作為南方科技大學的第三任校長,他將認真思考如何用5年時間讓南科大進入國內“雙一流”大學隊伍,為深圳先行示范區的打造,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高端人才的培養作出深圳貢獻。
郭仁忠:建設“數字政府”“智慧城市”
“建設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可以提高政府效率,幫助解決城市生活中的難題。”市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郭仁忠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議開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法治環境,完善數據條例,讓數據在法治框架下管理運行;二是體制建設,智慧城市是整體運行,不是部門信息化,強調部門信息的統籌協調,信息化部門不僅需要加強能力建設,更需要權力配置;三是體制建設,信息系統建設不像建房子,建完就投入使用,還需要后期維護、迭代升級,需要從建設模式、招投標方法、運營管理等進行重構。
孟建民:提倡和推廣“城市總設計師制”
市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孟建民建議大力提倡和推廣“城市總設計師制”,探索設立市級總設計師財政專項資金,并由多部門聯合編制總設計師制細則,推動城市設計管理成效跨越式增長,促進深圳城市發展能級提升。
同時,打造深圳市“建筑‘四新’產業互聯網平臺”。“四新”指的是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孟建民說,通過建立面向市場和政府采購的綜合服務網站,以國際視野收納世界范圍內“四新”信息,入庫管理和打造在線交易系統,有助于提高建材交易的規范化,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