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為中國減排脫碳按下了“加速鍵”,也對企業適應低碳時代的發展模式提出新要求。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德勤中國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服務主管合伙人謝安,他表示,目前中國企業在減碳上付諸具體行動的并不多,主動性和自發性仍不足,未來將面臨國家政策、市場化、技術進步的挑戰,應主動擁抱變化,抓住行業轉型的機遇。
中國經濟時報:3060目標提出后,相關各方的進展如何,面臨哪些挑戰?
謝安:雖然大部分中國企業對氣候變化議題的認知程度已普遍較高,但具體行動不多。需要提高的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意識,主動擔當,積極作為。
迄今為止,中國的減排負擔通常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分配至省級和市級,并通過關鍵部門和大型企業實施,如大型火力發電、鋼鐵、水泥等企業。而相關研究表明,中小微型企業產生了中國一半以上的碳排放。因此,不能僅依靠大型企業的行動,需要全社會企業共同行動。更重要的是企業應該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危中有機,脫碳不是負擔,而是企業管理轉型,投資轉型的契機,只有主動擁抱變化,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未來企業可能面臨三方面的挑戰:國家政策、市場化、技術進步。企業的挑戰不僅僅是能源轉型挑戰、技術進步瓶頸等,還需要國家政策引導扶持,同時撬動市場和資本的力量。政府要在其中發揮作用,一是強化政府在推動低碳發展方面的主導作用,加強頂層設計,并形成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二是搭建好幾個平臺,促進產業轉型、技術創新。包括國際合作平臺;低碳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儲備平臺;試點示范平臺。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企業目前對應對氣候變化持什么樣的態度?
謝安:德勤近期調研了76家中國企業,其中56家為大型企業,37%來自能源、資源與工業領域,27%來自消費品領域,20%來自金融領域,結果發現超過半數的國內企業認為推動氣候變化工作應由政府承擔主要責任,這與發達國家企業更多認為應依賴于企業的努力的認知不同。
這一認知的形成一方面與中國體制及以“負責任大國”的理念密不可分,國內利益相關方已普遍形成了在國家頂層設計及領導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國內企業氣候變化責任意識仍然較為薄弱,推動可持續發展工作的自發性、主動性尚不足。
與此同時,企業認為,氣候變化對于企業來說總體機遇遠大于風險,機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氣候變化要求節能和能效的提升,企業將加大對技術和新設備的投資,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消費環節會在較大程度上左右著生產環節的資源環境績效,消費者的綠色偏好可以倒逼企業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企業積極實施減排措施將會改進投資者形象,塑造企業良好的聲譽,給企業帶來品牌優勢和客戶粘性。
中國經濟時報:3060目標的實現,普遍認為難度在碳中和,制約因素主要在哪些方面?
謝安:根據德勤測算,完成碳中和工作的主要壓力和難點在能源行業轉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勢必要加快推進能源結構調整。我國目前的能源體系還存在化石能源占比大、能源利用效率偏低、電力系統靈活性不夠、可再生能源消納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作為企業也應當認識到,碳中和也意味著行業轉型的機遇,如新能源、新基建、高端制造、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為代表的行業可能獲得較大的發展機遇。對于傳統行業來說,在新形勢下聚焦數字化、數據分析、監管合規等方面工作既是新的市場要求,也是“雙碳”工作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