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日前發布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將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5.6%。報告稱,這主要得益于少數幾個主要經濟體強勁反彈支撐,最新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比修訂后的1月預估值高1.5個百分點,將成為80年來全球在經濟衰退后的最快增速。
其中,報告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8.5%。報告預計,在需求上升和大宗商品漲價支撐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今年將整體增長6%;其中,中國經濟預計增長8.5%,高于此前預估的7.9%,這主要得益于中國出口活躍,經濟復蘇逐漸從公共投資擴大到消費領域。
此外,發達經濟體今年將增長5.4%。報告預計,美國和歐元區經濟預計將分別增長6.8%和4.2%。
不難發現,盡管疫情影響依舊存在,但在各國政府積極有效應對和消除影響,維持宏觀經濟穩定預期的決策努力下,全球經濟正在呈現生產、需求持續回暖的跡象。
“制造業生產、需求雙回暖,以及企業利潤穩增和負債率下降,背后都有著共同的因素推動。”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晉斌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疫苗接種成效顯現,鞏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常態化趨勢,加之國內外市場需求穩定恢復等積極因素共同推動,全球經濟持續復蘇將是全年的主基調。
在王晉斌看來,受到自身生產能力有所保障和海外需求回暖的影響,2021年上半年出口形勢維持樂觀向好態勢。但須要認清,隨著海外市場逐步恢復常態,我國出口在下半年會面臨一定壓力,需要未雨綢繆,做好應對,尋求新的出口增長點。
與此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雖然帶動了新興市場尤其是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回暖,但客觀上因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壓力也正在讓各經濟體內部承壓。
國家統計局6月9日發布的5月PPI和CPI數據顯示:5月PPI環比上月上漲1.6%;同比上漲9.0%,漲幅較上月擴大2.2個百分點。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2.0%,漲幅擴大2.9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5%,擴大0.2個百分點。5月CPI環下降0.2%;同比上漲1.3%,主要因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擴大所致。
PPI與CPI之間的“剪刀差”仍有擴大,引發市場對上游價格上漲月終端銷售價格承壓滯漲的擔憂,認為這一方面會帶來上游企業利潤增長,但另一方面也會負面波及帶動制造業企業,輕則波及企業利潤從而影響新增投資增長,重則因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增加,造成經營困難。
當然,從整體來看,PPI上升會推動物價水平上升,但最終壓力還要取決于消費。王晉斌認為,這也昭示了末端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刺激消費政策仍有可為空間,從而實現綜合施策,促成經濟持續平穩運行。
此外,報告還顯示,鑒于新冠疫苗接種進展不一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減貧成果出現倒退,低收入經濟體預計今年將僅增長2.9%,凸顯全球經濟復蘇極不均衡。世行行長馬爾帕斯指出,在全球范圍內協調努力對于加快疫苗分配和減債進程至關重要,特別是對低收入國家而言。隨著健康危機逐漸消退,政府決策者需要著手解決疫情的持久影響,采取措施促進綠色、有韌性和包容性的增長,維護宏觀經濟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