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和智慧物流的發展,將在降低物流成本、貨物便利通行、提高產品周轉效率和節能環保等方面產生難以估量的作用。”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在近日舉行的“‘十四五’時期智慧物流的發展機遇”座談會上表示,智慧交通不僅要建好,更要用得好,讓人和貨充分流動起來。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從會上獲悉,建設物流強國,基礎設施的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共識,智慧物流或將成為中國物流業綠色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
物流智慧化
全國政協委員、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顧明表示,物流業有望迎來智慧、綠色、高質量的大發展。在智慧物流中,互聯互通是關鍵,建造全國性的智慧物流管理平臺,將實現供需的無縫對接。與此同時,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智慧物流也是必由之路。
智慧物流是一系列技術在物流行業的集成,軟的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硬的技術包括物聯網技術的集成。
由中儲智運承辦的“流動中國”公益宣傳活動同期在武漢收官,中儲智運戰略研究院院長劉云飛分析,“通過智慧物流方案的有效實施可以讓包括運費結算等在內的綜合物流費用降低10%-15%。與此同時,運營管理效率也可得到顯著提升,園區承載能力提升60%,車輛平均等待時間從24小時縮減到2小時,通過智能匹配車輛利用效率提升60%等。”
衛星導航與智慧物流密切相關。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總工程師張世濤表示,隨著北斗的全面應用,北斗與物流業的融合加快了構建智慧物流的步伐。“十四五”規劃中提到,要深化北斗系統推廣應用,推動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北斗等重大工程。
一些企業已經在研發新技術。江蘇禹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喬嘉表示,禹江科技研發了北斗AIS(4G/5G)智能一體機,能夠配合長江岸線衛星地基增強系統強化船舶AIS定位管理精準度,強化航運物流全過程運輸實時自動化監管等,為長江內河航運“保駕護航”。
“‘十四五’期間,對物流業影響最大的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智慧數字化,一個是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現代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彥林表示,相比歐美等國家,我國交通行業的碳排放具有占比低、增速快、減排潛力大的特點,下一步要加快運輸結構調整。湖北綜合交通優勢明顯,有“祖國立交橋、九省通衢”的美譽,構建數字智慧交通、加快綠色轉型大有可為。
多式聯運提速
為了貫徹“十四五”規劃,中國正在大力建立現代物流體系,以及國家物流樞紐,其中“十四五”期間要建成的120個左右的國家物流樞紐中已明確45個,武漢的陽邏港位列其中。
“十四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賀登才表示,智慧港口要逐步從網絡化的碼頭走向融合化乃至生態化的碼頭,進一步推進要素流通、業務協同和標準銜接。
中遠海運打造的武漢陽邏碼頭是長江經濟帶第一個鐵水聯運的碼頭,建成后能大幅度降低多市聯運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成本,吸引更多的物流向武漢聚集,帶動資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聚焦。
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及采購部總經理王敏介紹,中遠海運港口從2011年開始進行智慧港口技術的研究,相繼攻克傳統碼頭自動化升級、港口無人集卡、網絡安防和船舶輔助靠離泊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形成智慧港口中國解決方案,并正在將成熟經驗向國內和“一帶一路”國家港口推廣。
港口是多式聯運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規劃中著重強調多式聯運,要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由相對獨立發展轉向一體化融合發展,建設交通強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城市交通與物流所總工程師魏永存分析說,多式聯運對物流業降本增效具有顯著的支撐作用,近年來,國家層面下大力氣推進多式聯運信息平臺建設,全國多個地區不斷創新實踐,取得顯著成果。
為落實國家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戰略,實現湖北省發展江海聯運、水鐵聯運、水水直達、沿江捎帶現代化物流業,武漢正在打造成中部地區樞紐港。武漢恒基達鑫國際化工倉儲有限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黃騰提出,武漢九省通衢,物流企業要加快整合,將本地得天獨厚的物流資源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