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芯片股成了網紅。A股半導體板塊表現整體向好,5月份以來,板塊整體持續高歌猛進,6月30日,板塊各主要指數更是紛紛創出歷史新高。
相應地,半導體ETF也水漲船高,伴隨著半導體指數的變化,一路震蕩拉升。
進入7月,半導體板塊出現震蕩回調。7月1日,中華半導體芯片指數收盤為10921.08,下跌2.55%;中證半導指數收盤5319.25,下跌2.59%;國證芯片指數收盤11342.67,下跌2.43%。在已持續抬升近兩個月的情況下,投資者們對其是否拐點已至,以及要不要配置半導體的問題討論甚囂塵上。
經濟觀察報采訪多名基金經理發現,他們達成共識是,此番半導體上漲得益于行業本身景氣度與國產替代芯片帶來的景氣度疊加,對相關公司業績構成強支撐。芯片板塊整體上半年營收和利潤將呈現出高增長態勢,增速或將超出市場預期。
對于半導體行業的未來,有多名基金經理認為,從中長期來看,半導體行業仍處于高景氣周期,加之芯片板塊估值趨于合理,投資價值與風險比凸顯。亦有基金經理對現階段行情表示擔憂,認為半導體價格漲幅可能已抵達高位,一旦沖高回落將對基金凈值產生影響。
半導體芯片的喜憂
5月以來,半導體板塊漲勢強勁。其中,中華半導體芯片指數從8185.35一路漲到11000多點;中證半導指數從3861.22上漲至5300多點;國證芯片指數從5月以來的8527.4漲至11000多點,6月30日三個指數紛紛站上歷史高點。
在此情況下,公募市場中的半導體ETF表現突出。從近一個月來看,華夏國證半導體芯片 ETF的漲幅為17.91%;鵬華國證半導體芯片ETF的漲幅為18.1%;廣發國證半導體芯片ETF的漲幅為17.71;國泰CES半導體芯片行業ETF的漲幅為17.54%。而從近三個月看,上述幾只基金的漲幅均超過32%。
經濟觀察報記者多方采訪發現,談及此輪半導體板塊的上漲,基金經理們分析出原因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其一,行業景氣度處于上行階段。博時基金科創團隊基金經理黃繼晨表示,受益于5G、AIOT和汽車智能化等技術變革的出現,全球半導體業自20Q3起進入景氣上行階段,尤其是疫情之后,需求的回補更加洶涌,供給階段性短缺,行業本身的景氣度與國產替代帶來景氣度疊加,對相關公司業績構成強支撐。
鵬華基金羅英宇認為,從行業基本面來看,中報披露時間節點臨近,芯片板塊整體上半年營收和利潤將呈現出高增長態勢,增速或將超出市場預期。整個行業處于高景氣周期,各類產品供不應求、輪番漲價。從中長期看,2020年全球芯片產業銷售額增長6.8%,2021年據相關機構預測,同比增長將達到24%,行業體現出高增長特征。國產化進展也取得進展,2020年國產芯片出貨量增長17%,超出全球平均增長率,2021年也將取得超額增長率。
其二,芯片短缺帶來的驅動力。國泰基金認為,缺“芯”是這一輪芯片行情的主要驅動力。需求很旺,供給不足,帶來的結果就是漲價。據悉,目前已有超過30家芯片企業在2021年二季度調漲了產品價格。其中既有市場需求高速增長的原因,也有上游原材料漲價的影響。
其三,國產替代芯片出現進展。黃繼晨表示,行業本身的景氣度與國產替代芯片帶來景氣度疊加,對相關公司業績構成強支撐。國泰基金提到,根據媒體報道,國產14nm芯片明年底可以實現量產。事實上,14nm制程及以上能夠滿足目前70%半導體制造工藝的需要,說明國產芯片迎來了比較好的時刻。
其四,板塊估值趨于合理,配置價值凸顯。羅英宇表示,半導體板塊經過去年7月以來的橫盤調整,隨著行業盈利能力的不斷提升,整體估值水平已經有了明顯下行的趨勢,從高峰時期的175倍回落至70余倍,整體估值趨于合理,處于歷史平均水平偏下。結合行業增速來看,部分公司甚至有所低估,整體投資價值和風險比凸顯。國泰基金認為,從估值來看,芯片板塊本身快速的業績增長也極大地加快了估值消化的程度。
此外,羅英宇提到,政策也是影響因素之一。他表示,據了解中國將加強對美國的芯片競爭,制定一系列相關政策、金融和技術扶持措施,通過支持第三代芯片等研發和制造項目,幫助國內芯片制造商克服美國制裁的影響。
不過,北京中型公募的基金經理指出,盡管近期半導體市場表現突出,不過從周期維度來看,功率半導體的價格漲幅可能已經抵達高位,難以判斷其慣性上漲的具體拐點。因此,對半導體板行業的配置會相對偏謹慎。同時,也擔心重倉的產業鏈公司因半導體價格沖高回落,影響基金凈值表現。
機構中長期看好
多家機構認為,缺“芯”問題持續發酵,未來半導體行業景氣度將持續向上,仍是配置、布局的重要行業。
上述北京中型公募的基金經理表示,從中長期的角度,其看好部分半導體產業標的,同時已有所布局、配置。不過所配置的公司是與價格彈性關系不大的標的。
國泰基金表示,根據機構預測,全球芯片市場供需失衡的這種狀態可能會持續到明年,這意味著漲價趨勢還會進一步蔓延,而行業集體漲價也表明了芯片的景氣度持續向上。長期來看,既有政策扶持,又有市場需求,還有新技術的不斷突破,芯片板塊的基本面還是比較扎實的,不失為比較優質的投資賽道。
光大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導體材料“缺芯”問題持續發酵,下游廠商將陸續提高產品報價。國內廠商方面,國內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宣布從4月1日起上調價格15%-30%,東芝、安森美和ST等國外廠商也均宣布在2021年Q3上調芯片報價。本輪芯片漲價也不斷地向產業鏈上游傳導,中游封裝測試、晶圓制造和上游半導體材料等相關廠家也紛紛上調產品價格。
全球芯片短缺問題持續發酵,帶動了上游半導體材料的價格上漲,利好國內已實現持續供貨的半導體材料企業。同時,伴隨國產半導體材料技術的不斷突破和下游客戶滲透率的不斷提升,疊加未來國內需求的不斷擴大,國內半導體材料企業將獲得長足的成長空間。
黃繼晨認為,行業的高景氣度也逐漸反映到了產業鏈上市公司的報表當中,基于此,看好半導體板塊未來一年的景氣表現。具體到子行業,將重點關注如下幾點:一是AIOT、汽車智能化、新能源等細分賽道技術變革顯著、需求爆發性強,遠期成長空間大;二是IC設計公司受益于自身輕資產的商業模式,在本輪景氣上行的過程中有望體現出較強的業績彈性,其中射頻、模擬等賽道競爭格局更優;三是隨著國內晶圓代工和存儲廠商的大幅擴產,半導體設備和材料的國產替代也將進入加速階段,研發轉化速度會進一步提升,國產廠商的市場份額提升值得期待。
在嘉實基金王貴重看來,半導體板塊近期因半導體缺芯出現大幅上漲,這個時間點再去追缺貨漲價意義不大,當前更看好半導體相關設備和材料。
上海一家私募投研人員亦表示,盡管與國外相比,國內芯片仍有一定的差距,不過在政策支持及國產芯片技術進步的加持下,仍是不錯的投資賽道。因此,長期看好半導體行業的發展。
國泰基金提醒,由于芯片板塊本身自帶流量,資金大進大出相對頻繁,這也意味著其波動自然不會小,因此建議投資者保持一定的耐心和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