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看到銀行板塊的走強,瑞豐銀行(601528)上市第一天上漲了約44%,帶動了銀行股的上漲,包括齊魯銀行(601665)、廈門銀行(601187)等等的在上周五漲停,不過轉眼間,走勢反復,6月28日(周一)的齊魯銀行、廈門銀行等開始了大幅下跌。
很多價值投資者長期看好銀行,他們利潤高,分紅好,估值還低,是不錯的投資選項。對于銀行股,究竟應該怎么看?
我們以中國最優秀的兩家銀行做一個樣本,描畫一下。工商銀行(601398)擁有中國最大的客戶群,是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美國《財富》500強榜單全球商業銀行首位。招商銀行(600036)是《歐洲貨幣》“中國最佳銀行”。也是A股和H股市凈率系境內大中型上市銀行首位。
首先我們看看,銀行股是不是“印鈔機”。
表面上看,兩家銀行的通過經營活動賺取現金的規模特別可觀。其中,工商銀行的經營凈現金流為1.56萬億元,招商銀行的經營凈現金流入4213億元。
需要注意到,這兩家銀行經營凈現金如此強勁,主要原因在客戶存款的增長。工商銀行客戶存款2020年增長了2.22萬億元,招商銀行的客戶存款增長為7839億元。將上述兩個項目相抵,工商銀行赤字6619億元;招商銀行赤字3626億元。如果客戶存款沒有增長,那么兩家銀行的經營現金流都會變成赤字。
客戶存款是否應該納入銀行經營活動現金流?將客戶存款納入經營活動現金流,是當下的會計規則。不過,有專家曾經提出過,銀行客戶存款應該納入到籌資活動來考量。這個爭議,為我們真實理解銀行創造現金的能力,提供了一個視角。
再來看看,銀行的利潤來源究竟是什么,可持續嗎?
很容易發現,類似制造業、批發零售業等領域,是銀行貸款壞賬的重災區。以工行為例,2020年,工行制造業貸款不良率為4.2%,批發零售不良率為13.78%。招行的壞賬結構也類似,招行的制造業不良率為3.55%,批發零售不良率為4.25%。
也同樣容易發現,個人貸款是銀行的優質資產,特別是個人住房貸款。2020年,工行的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為0.3%;招行的這個數據為0.28%。
另外,我們也很容易忽略一個盈利大戶——地方融資平臺。加強地方政府舉債,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是中央的既定政策。因而,有關這方面的風吹草動,經常會引入注意。現實中,以招行年報提供的數據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業務不良貸款率為0.55%。單從不良率考慮,這是一塊相當優良的資產。
以至于,天天都在談的風險的領域,比如地方債務、房地產債務等,實際是銀行最賺錢的業務。天天都在談的支持制造業發展,服務實體經濟等重點領域,實際是銀行并不賺錢的業務。那么,這個反差背后,是什么邏輯,決定銀行股業績的核心是什么?
其實,中國銀行業的業務邏輯,深深的嵌入在了中國經濟的循環體系中。
中國經濟環流的內循環,很龐大的一塊是以土地為樞紐:百姓的錢存在銀行,銀行把錢通過貸款、債券或者其他形式給各級政府,以進行基礎建設,政府賣土地給開發商以平衡收支,開發商從銀行借來開發貸款,在土地上造房子,再賣給百姓。百姓則從銀行按揭貸款,以支付房款。
由于這個循環體系中,政府信用扮演了基礎性、樞紐性的作用,因而不良率低,整體資產質量優良。以這個角度看,以土地為核心的經濟循環,決定銀行的業績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