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農業社會,創造了輝煌的農耕文明,歷史積淀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依靠鄉村社會的維系和傳承。
鄉村振興戰略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全局性和歷史性意義。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從世界各國現代化歷史看,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鄉村衰落,大量農民涌向城市貧民窟,有的國家甚至造成社會動蕩。我國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吸取和借鑒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處理城鄉關系的經驗教訓,使城鄉發展實現優勢互補、融合發展。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城鄉發展歷史看,我國依靠農業農村支持,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為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前我國又面臨正確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新的歷史關口。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解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
有著五千年文化積淀的中國鄉村,在漫長的歲月磨洗中,逐漸生成了各自獨特穩定的居住環境、社會結構、風俗習慣、人際關系及運行機制等。
復雜多元深厚的歷史背景昭示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像在一張白紙上作畫,可以隨意揮灑,而應立足原風貌、原生態,做好傳統與現代的銜接,古典與時尚的互融,傳承與創新的契合。
當前,中國正處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是中國經濟增長極,而農村是中國發展穩定器。
中國鄉村的變遷,是迭代而不是換代,要宜居還需要宜業,保障食物更應有多種功能。因此,精準把握未來鄉村建設的發展走向、功能定位、價值邏輯及思維方式,是鄉村振興穩步推進的關鍵。“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中央鄉村振興的宏觀大政,要將這五大目標任務細化、實化,應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追求和思維邏輯,設計架構,定位功能,引領走勢。
追夢圓夢,鄉村振興,最終的落腳點是人。
眼下,全國人民上下同心,一起描繪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鄉村的振興,也必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掀開全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