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區會館村是小站稻的故鄉,每到金秋十月,稻米飄香十里,粒粒皆是豐收的喜悅。不光是會館村,天津越來越多的鄉村,都已發展出具備自身特色的現代農業,“中國飯碗”也將裝上更多的“天津糧”。
數字活水澆灌“小站稻”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眼下,津南區會館村水稻已經插秧完畢,稻田里秧苗一片碧綠,特別喜人。再過三個月,這一片片喜人的碧綠,將飄著稻香,變成數十萬噸沉甸甸的糧食。
今年初夏,“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逝世。2005年,袁隆平院士曾來天津考察小站稻,他說:“要進一步提高天津小站稻產量和質量,讓老百姓在吃飽的基礎上能吃得更好、更健康,讓人們口中的稻米吃得更香甜。”
今年,津南區積極開展數字鄉村試點創建工作,讓小站稻不僅產量高,而且要搭上現代農業的快車。
具體來看,津南區將積極走訪,做好試點項目跟蹤服務。遴選打造小站稻三產融合、佳沃葛沽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金谷農業科技產業孵化基地等國家數字鄉村試點項目,深入調研走訪,為企業尋求政策、技術支持。目前,小站稻三產融合物聯網平臺已建成;金谷農業科技產業孵化基地帶動種業周邊產業發展,6家企業取得營業執照;佳沃葛沽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一期室內裝修接近尾聲,二期主體結構完工。
此外,津南區還積極拓寬渠道,打造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建成68個益農信息社,對接電信、郵政、銀行等社會資源,搭建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平臺。積極推廣電商銷售模式,打造區域電商平臺1家,自建電商平臺2家,另有簽約合作社150余家,為涉農企業提供一站式、全流程電子商務服務。
“一村一品”助力鄉村振興
作為小站稻故里的會館村,是天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經典鏡頭,而這樣的經典鏡頭還有很多很多。
北辰區西堤頭鎮趙莊子村,一個過去家家以捕魚為生,但傳統的漁業只能解決人們溫飽問題的落后小村莊,近年來,在市、區兩級政府的積極支持和相關部門的具體指導下,經“兩委”班子研究決定,利用村南魚池開發了天津市北辰區郊野公園都市漁業園區項目。從此,趙莊子村村民告別了低矮破舊的土坯房,住進了寬敞干凈的新樓房,村里環境呈現一派新景象。
北辰區韓家墅村,位列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首批21個全國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優秀典型案例。韓家墅村的村民,不光有年終分紅,一個五口之家,兩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每年能在村委會領到七八萬元補貼福利。誰能想到,這樣一個“福利村莊”,十幾年前曾是遠近聞名的“赤字村”。窮則思變,多年來,通過建設工業園區、循環物資市場、木材市場、天津韓家墅海吉星農產品批發市場、苗圃基地,發展鄉村旅游,韓家墅村集體經濟蓬勃發展。
武清區石各莊鎮敖東村,去年11月,村頭梨園里掛在枝頭的金果梨已采摘得所剩無幾。五六年前,敖東村還未摘掉貧困帽子,在市國資委的對口幫扶下,村莊350畝土地上種下拇指粗細的金果梨樹苗。那時候敖東村的果農,肯定不會想到,五年后自己手里握著的金果梨單個可以長到三四斤,生活也如同金果梨一樣甜如蜜。
薊州區大安坪村,全村耕地面積1600畝,桃林種植1200畝,年產量250萬公斤。全村從事桃樹種植的戶數為200戶,占全村戶數的90%。桃林滿村,飄香千里,每到盛夏季節,大安坪村都會充滿前來采摘游客的歡聲笑語。
薊州出頭嶺鎮,鎮政府帶領當地農民發展食用菌產業,形成占地6000畝、3000個大棚的食用菌生產規模,年產食用菌8萬噸。該鎮通過扶持食用菌科技公司和合作社,完善了食用菌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保證當地農戶生產的食用菌盡產盡銷。
…………
鄉村振興的天津探索
產業興則鄉村興,鄉村興則國家興。
2019年,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重要部署,天津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印發《天津市鄉村“五大振興”實施方案》,對天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和職責分工進行了明確。該方案的印發是聚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對天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的系統部署,強化了頂層規劃設計,構建了科學完整的天津“三農”發展體系,有力地推動了天津農業農村各項工作的扎實開展。
今年,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這次鄉村振興的比武大賽中,天津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答卷——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建成高標準農田370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持在200萬噸以上;蔬菜、肉類、禽蛋、牛奶等“菜籃子”產品自給率在大城市中保持較高水平;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衛生廁所基本實現全覆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鄉風文明新風尚取得顯著成效;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691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達到6.8%,收入水平居于全國前列。
一筆又一筆的濃墨重彩,揮灑在津沽大地鄉村振興的畫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