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陳藝、楊凱萍)“作為共產黨員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居民生活幸福,我的付出就是有價值的。”10月9日,65歲的老黨員陳玉珍在武昌區積玉橋街道同昌花園小區打掃樓棟內垃圾時說道。
自2001年退休以來,陳玉珍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社區志愿者、小區黨支委書記、居民代表、同昌義工服務團團長等,身兼數職的她從來都是滿腔熱忱為居民,曾被評為“金牌志愿者”“優秀共產黨員”“文明市民”等稱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
陳玉珍在樓棟內清除牛皮蘚。 通訊員供圖
主動牽頭成立自治隊伍
同昌花園小區作為老舊小區,2000年建成時面臨著水電費沒處交、停車位難協調、牛皮蘚滿樓道等各種棘手問題。居住在這里的陳玉珍看著鄰里糾紛頭疼不已,遂產生了服務居民、調解糾紛的念頭。經過嘗試,發現個人力量難以撼動整個小區的糾紛根基,于是主動牽頭成立小區自治隊伍。
為了這支隊伍的成立,陳玉珍傾盡了全部精力,她每天跑前跑后、逐戶上門,號召居民參與。“最難的就是調動居民積極性,發揮他們的自覺性,有的不理解還說我傻,反問出力又沒有報酬的事憑什么要參與?”她沒有氣餒,不厭其煩地挨個勸說,“自治隊伍可以讓小區高效有序,讓環境越變越好,大家都是最終的受益者。”
同昌義工服務團開展便民活動。 通訊員供圖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支隊伍,后來成功孵化出一個社會組織——同昌義工團,陳義珍任團長,事無巨細,在小區每天張羅,成員由小區內的門棟長、黨員及其他居民組成,目前已有60多人參與其中為小區提供自治服務。
小區整治“忙不停” 提供志愿服務
同昌花園小區共有3棟6個單元,建成時對外沒有隔離院墻、沒有門房,時常發生盜竊案件與鄰里糾紛;在內樓道間各種小廣告密密麻麻,樓梯扶手滿是灰塵根本不敢碰......在陳玉珍的帶領下,同昌義工服務團成員各司其職,將小區打理得井井有條。
針對沒有院墻的安全隱患問題,服務團聯系各類社會資源,新建了大門與門房,并制定了義務值班制度,團員們輪流值守,定時在小區內巡查,保障居民的財產安全。并且在團員們的支持與勸說下,通過每家每戶籌款,來平整小區路面、改造下水道系統、在樓道間安裝節能燈、在樓道口安裝防盜門和防盜窗、種植草木,小區面貌有了很大改變。
“硬件設施改善后,后面的工作就好開展了。”李鴻芳是服務團成員,每次看到樓棟地上臟了,她便拿著掃帚從頂樓掃到一樓,一氣呵成。正是有了這樣熱心的“管事佬”,樓棟居民自覺性提高了,環境衛生整潔了,至今,在這個小區還保留著每月組織一次全體大掃除的習慣。
服務團還在社區的協助下,設立了小區停車微公約,規范了小區停車管理,改變以前停車混亂的現象。還增強了小區管理的“造血”功能,使自治管理得以健康發展,最終使無專業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走上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良性循環狀態。
身體抱恙“閑不住” 堅守服務崗位
2012年,陳玉珍因勞累過度突感不適入院,經檢查患有肺癌,前后經過多次化療放療,當身體稍有好轉,“閑不住”的她馬上又回到崗位上,堅持為居民服務。大家勸她多休息,她卻說:“多年來的志愿服務已經成了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在小區做事我才能感覺到踏實”。當小區居民陸續得知她抱病后,紛紛跑來看望她,有的居民在外地還專門打電話發短信問候。三言兩語的祝福,形成克服疼痛的力量,這也更加堅定了陳玉珍繼續服務的決心與信心。
陳玉珍在小區對居民開展防詐騙宣傳。 通訊員供圖
“你做了事情,不計回報,居民看到環境改善,這才是提高凝聚力的一劑良藥,這樣也才會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回顧小區自治管理的過程,陳玉珍說,小區管理需要熱心腸。
經過病痛折磨的陳玉珍身體雖瘦弱,目光卻依然堅定有力,為了看起來更精神些,她還染了黑頭發,每天戴上紅袖章堅守在社區服務的崗位上。“不計較個人得失,在能力范圍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用自己的真情去換取大家的真心,在這個過程中對自己也是一種收獲”,陳玉珍總是語重心長地教育自己的子女。
金地花園社區書記表示,陳玉珍自退休以來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為居民辦好事辦實事,并帶動他人參與小區治理,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黨員的初心與使命,讓黨的光輝照亮小區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