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上午,華中科技大學未來技術學院舉行開學典禮,首批120名學生齊聚一堂。這些通過層層選拔出來的優秀學子,是為國家培養的引領未來發展的技術創新人才,他們將肩負國之重任,在喻家山下開啟本碩博求學之路。
未來技術學院是著眼于未來科學技術原創,瞄準國家未來發展的國之戰略。今年5月,教育部公布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全國12所高校入選,其目標明確為:瞄準未來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常規、突破約束、突破壁壘,強化變革、強化創新、強化引領,著力培養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技術創新領軍人才,推動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
華中科技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是華中地區唯一一家未來技術學院,今年7月成立。該校也是全國同時擁有未來技術學院和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平臺的三所高校之一,另兩所分別是清華、北大。
最大力度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開學典禮上,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院士致辭說,未來技術學院是面向未來的,是開創未來的。學校近70年的發展,為未來技術學院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里,匯聚了最前沿的學科資源,最優質的師資隊伍,啟動了最大力度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據了解,該校未來技術學院將重點圍繞“大工程、大健康”兩大核心戰略方向,依托學校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自動化、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五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發揮國家級重大科研平臺、產教融合平臺和國際學術交流平臺等三大平臺優勢,在學院內先行建設先進智能制造、生物醫學成像、光電子芯片與系統、人工智能等四個未來交叉學科方向。
李元元院士對首批120名學子提出了四點期望:要有深厚的家國情懷,不斷傳承和弘揚華中大“黨旗領航”的紅色基因;要有寬廣的學科視域,抓住自身成長成才的發展機遇,努力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前瞻意識以及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要不斷增強創新意識,不斷培養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要練就過硬的專業本領,在未來技術學院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未來技術學院院長丁漢院士表示,未來技術學院是面向未來,以發展創新科技為核心要旨的學院,匯聚了學校頂尖的師資和平臺。希望同學們能心懷報國信念、樹立堅定方向、夯實學業基礎、注重團隊協作、錘煉健康體魄。他以《共融機器人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為主題,為同學們上了“開學第一課”。
開學典禮上,新生們許下莊重的誓言:“時刻銘記明德厚學,求是創新的校訓,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勇于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錘煉品德修為,為祖國科技發展,為人類未來福祉而不懈奮斗!”
最重量級的導師團
作為國家最高級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項目,未來技術學院采用本碩博貫通培養。該院執行院長唐明教授介紹,首批120名學生是從全校27個院系的眾多報名者中經過筆試、面試層層選拔出來的,學生培養以光電、機械、生物醫學、人工智能等四個主干學科為主,突出學校工程和醫科優勢,面向未來發展,遴選最優質的導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使他們在大科研平臺下更快成長。
據了解,未來技術學院的學生們前三年以數學、物理、高等量子等基礎學科的學習為主,第四年進入導師課題組,以交叉學科導師為依托,進行模塊化教學,學生可以選擇感興趣的方向盡早進入科研,有利于銜接本碩博的學習,激發他們的探索心和創造力,高效開展科學創造。
擁有最前沿的學科資源,離不開最優質的師資隊伍。未來技術學院的導師堪稱“重量級”,他們來自學校4個一流學科,包括多位院士,上百位高層次人才。唐明教授笑稱,這是把學校“壓箱底的”都拿出來了。從大一起,學生就可以自由選擇導師,且不止一人,師生將在合作的氛圍內平等互動。這和以往相比有很大區別。
覆蓋四個學科的課程、最難的微積分
典禮開始前,記者注意到,有新生還在抓緊學習、做作業。新生代表劉芊月在發言中說,這里有“覆蓋四個學科的課程、全校難度最高的微積分、量力而學的量子力學”……壓力可想而知。據了解,未來技術學院所修學分為150分,科目經過了整合、優化,猶如從“四棵樹”變成“一棵樹”,充滿著學習廣度和深度。在這里,學生不允許掛科,且平均加權成績不能低于80分。
記者采訪了幾位未來技術學院的新生,發現這些“學霸”對自我發展有著清晰認知,不少出身于高知家庭。
新生婁耀鵬高中曾多次參加數學競賽,高考后,他根據自身的數理優勢,報考了華中大計算機專業。入校后得知未來技術學院招生,他立刻報了名。“這是一次跨學科學習的好機會,我將以算法為基礎進行跨學科的科研探索。”婁耀鵬的父母均在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未來我也想和父母一樣,為國家科研事業不懈奮斗。”
新生劉芊月的父親31年前畢業于華中大,目前在北京從事芯片研究。劉芊月說,選擇未來技術學院是和家人商議后的結果,這里有雄厚的師資和巨大的發展機遇,本碩博一貫制培養,能夠幫助她成就未來的科研夢想。
“這里是最‘不內卷’、也是‘最內卷’的學院。”新生周春宇介紹,學院雖然是本碩博貫通培養,看似沒有保研壓力,同學們可以自行調整學習節奏,但學院設置的課程難度高、專業跨度大,僅靠上課聽講遠遠不夠,即便新學期才剛開始,做題、泡圖書館已成為生活日常。另一位新生楊開表示,不少同學在學期初就定下了自己的專業方向,人工智能、芯片、編程等等,“正因為大家目標明確,所以格外努力刻苦。”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方琳 見習記者 田佩雯 通訊員 高翔 攝影:汪子翔、楊家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