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胡弦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這是云南傣族民眾世代傳誦的諺語,向人們傳遞著最為樸實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10月11日至15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召開。聚首春城,眺望寰宇,本次大會將形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等標志性成果,為全世界謀劃未來10年生物多樣性治理藍圖。
COP15緣何花落昆明,這里的神奇動物和藥草對世界有著怎樣的貢獻?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深入昆明采訪。
云南生物多樣性全國折桂
七彩云南,“象”往的地方。這句COP15大會海報宣傳語,讓人再次想起今年北遷的西雙版納亞洲象。萌象之旅,不僅引發全球關注,更如同一次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展”。
2016年,在墨西哥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三次會議宣布,我國獲得COP15舉辦權。2019年2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會議確定,COP15舉辦地為云南昆明。
“COP15在中國舉辦,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的認可。舉辦地花落昆明,是云南生物多樣性、氣候條件和空氣質量等綜合因素的勝出。”COP15云南省籌備工作組相關人員介紹。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云南省生態系統名錄(2018年)》記載,云南涵蓋了從熱帶到高山、冰原、荒漠等各類自然生態系統,幾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陸地生態系統類型。“云南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省份,這與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地形地勢、立體多樣的氣候條件密不可分。”云南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
云南僅占中國陸域國土面積4.1%,不僅擁有著豐富的物種資源,還有著珍貴的遺傳資源和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在昆明北郊蒼翠的密林中,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保存著萬余種植物種子,有望存活幾十年甚至上千年。這座種質資源庫,不僅是首個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還與英國基尤千年種子庫、挪威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等一起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設施。
白藥演繹物種保護新傳奇
全球超30億人的生計依賴于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樣性,超過16億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產品謀生,50%以上的藥物成分來源于天然動植物。
正是那幾株在風中搖曳的青蒿,屠呦呦才會發現青蒿素,為世界帶來全新抗瘧藥;正是有了野生稻基因留存,袁隆平才培育出雜交水稻,為世界糧食安全增添中國貢獻。
在云南,也有著馳名中外的神奇藥草。明年,云南白藥將迎來120歲生日。1902年,云南民間醫生曲煥章發明云南白藥,由名貴藥材制成,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腫之功效,被譽為“中華瑰寶、傷科圣藥”。
10月11日,走進位于云南白藥街的云南白藥集團,濃濃的中藥草味撲面而來。原云南省藥物研究所所長、現任云南白藥集團中藥研發總監——67歲的朱兆云,曾搜集萬余種云藥種子標本、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晚年仍醉心研究云南中草藥。
“一顆小草、一朵花,不僅能造福人類健康,更為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朱兆云說,低緯高原的彩云之南,是多樣生物的寶庫,這里的神奇藥草在現代科技助力下,正發揮著更大的功效。
云南白藥牙膏智慧生產線
從金鐵鎖,到三七、滇重樓,云南白藥集團中藥資源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云南省中藥材種植養殖行業協會會長蘇豹對云南藥草保護,如數家珍。“在這些野生藥草瀕危之際,云南白藥集團突破種質繁育瓶頸,實現從野生到大田推廣,以實際行動保護了生物多樣性。”以滇重樓為例,2020年,云南種植面積達16萬畝,基本滿足了全國每年3000噸的需求。
“從2001年至今的20年間,野生蓯蓉的價格從每斤10多元漲到了上千元。”朱兆云說,如果云南白藥沒有讓蓯蓉“野生”變“家種”,不僅成本不可控,產品研發也將受到極大制約。
從一支藥草走向大健康產業
AGV小車忙著送料、自動稱量制膏、6種不同類型牙膏同時生產、自動打包運輸……在云南白藥牙膏智慧生產線上,每分鐘最多能完成510支牙膏的罐裝。
云南白藥去年實現營業收入327.43億元,同比增長10.38%;利稅達81.02億元,凈利潤55.16億元。
一支藥草煥發著神奇的“煉金術”——來自昆明市大健康發展管理辦公室的數據顯示,2020年,昆明完成中藥材種植28.2萬畝,產量3.31萬噸,中藥材種植業產值23.32億元,加工產值217.71億元,銷售收入435.54億元。
“從燈盞花、滇重樓等藥草,到云南白藥等代表性企業,昆明印證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大健康產業發展,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昆明市大健康產業重點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李肇圣說,此次COP15大會在昆明舉辦,將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更加深入人心。
“從源頭種植到終端的精耕細作,云南實現全產業鏈深度經營神奇藥草。”蘇豹建議,湖北也可依托天麻等道地藥材,握指成拳,做大做強大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