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商云集,商機涌流。如何通過開展數字貿易的交流與合作,助力湖北武漢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加快建設全國商貿物流中心?
10月12日,在2021全球數字貿易大會暨武漢(漢口北)商品交易會·中國批發市場年會上,知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為湖北武漢商貿物流產業發展支招。
政策重點要放在市場主體上
數字貿易是以數字技術為手段、數字服務為核心、數字交付為實現方式的新型貿易形態,既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產物,也是產業創新和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支撐。
數字貿易的行為主體在哪?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看來,從事數字貿易的行為主體除了企業,還包括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不管是法人還是自然人,只要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創造GDP,就能參與數字貿易活動。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市場主體總量從2012年5500萬戶增長到1.46億戶,增長了近1.6倍。其中,企業從1300多萬戶增長到4600萬戶。
“4600萬和1.46億之間是非常大的距離,進入新發展階段,政府部門要圍繞從事數字貿易活動的所有法人、自然人發力,不能眼里只盯著企業。”高培勇說。
“留得青山,贏得未來”“青山常在、生機盎然”。在去年和今年連續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以“青山”喻指市場主體。
高培勇認為,市場主體不僅是穩就業、擴就業的頂梁柱,是財富創造的不竭源泉,更是科技創新、動能轉換、結構優化的重要力量。湖北武漢要發展數字貿易,一定要把政策重點放在市場主體身上,圍繞市場主體轉,奔著為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去發力。
數智經濟最佳應用場景在中國
數字經濟”與“數智經濟”,一字之差,有何區別?
著名經濟學家、民建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馬光遠認為,“數字化+智能化”是人類經濟的最新形態,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正面臨著登頂全球數智經濟最好時間窗口。“現在全球數智經濟發展最佳應用場景在中國,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政府這樣,對發展新興產業這么包容。”
馬光遠稱,現在很多人有一個誤解,說中國政府太保守了。而事實是,大量跨國公司、創業者的創新產品應用都會選擇來中國落地,因為全球經濟體系里的供應鏈核心已經轉移到中國。要做大做強數字貿易產業,一定要珍惜我們的制造業,因為有制造業才有貿易。
“武漢發展數智經濟的優勢非常突出。”在馬光遠看來,武漢是中國交通的“鉆石之心”,以及中國大商貿循環圈的中心,它是中國最被低估的城市。未來是得人口者得天下,過去10年武漢新增人口254萬,城市活力十分強勁,科創、教育資源優勢也非常突出,無論是數智基建、數智商貿和產業數字化,武漢都具備進入全球第一梯隊的全部基礎,是未來十年中國數智經濟發展最具前景、最具潛能和最具想象力的城市。
來自浙江的奧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滔,對武漢市“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建設數字經濟一線城市”倍感振奮。他坦言,隨著綜合國力日益強盛,我們已經擺脫過去世界工廠的印象,逐步走向有品牌、有品質的新國貨,在數字化賦能下,志在成為全球貿易中心城市的武漢,將為沿海制造業企業打開“雙循環”發展的新通路。
批發市場要抓住數智化“牛鼻子”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興起,傳統批發市場迎來了新一輪轉型升級熱潮,特別是新冠疫情給商貿服務業帶來沖擊的同時,也提供了轉型升級的難得機遇。
“加快商品交易市場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不可逆的大趨勢。”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任興洲指出,中國已形成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流通體系則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數字經濟則把產需連接起來,促進物流、金融、商業等領域的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發展。傳統批發市場應提升數字化經營管理意識,引入產業互聯網平臺、電商平臺和直播機構資源,打造網絡直播、社群營銷等創新銷售和服務的新場景,為商戶提供共性和個性化數字化轉型方案。
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原司長向欣認為,“十四五”商貿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包括網絡化、協同化、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和全球化。我國在2025年要初步建立暢通高效、協同共享、規范標準、智能綠色、融合開放的現代商貿物流體系。目前來看,整個行業在專業分工、協同共享、標準化、信息化方面的總體水平仍然不高,發展不均衡,急需補課。
“我們要緊緊抓住數字化、智能化這個牛鼻子,才能實現商貿物流的高速發展。”向欣建議,標準化是實現商貿物流集約化、信息化、數字化的基礎,應鼓勵商貿企業、物流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提升市場需求的響應能力和供應鏈的協同效率,引導傳統商貿企業、物流企業向供應鏈服務企業轉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天縱 通訊員 郭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