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寨旅游景區游客絡繹不絕。
????????????【彭家寨的熱鬧與平靜】????????????
一隊游客在臥室門口說說笑笑,有幾位探頭探腦向里張望。男主人斜靠在沙發上,盯著電視畫面目不轉睛,好像絲毫沒受打擾。
堂屋里,小女孩以長凳為桌,一邊吃零食,一邊做作業,幾位游客壓低聲音走過身邊,她連眼皮也沒抬一下。
國慶黃金周七日,約有2.7萬游客走進宣恩縣彭家寨。面對人來人往,這里的“原住民”,早已習以為常。
寨子周邊的舍巴田園,草垛金黃、谷香撲鼻。一位村民推動小型收割機,攪起泥水、谷粒、秸稈。田埂上,“突突突突”聲中,游客們拿著手機拍攝。
彭家寨旅游景區戶外音樂晚會吸引了大量游客。
彭繼文是村子里的“歌星”,村口的空地就是K歌的“舞臺”,他最喜歡拉著游客們一起“嗨”,除了《六口茶》等土家曲目外,《又見山里紅》《酒醉的蝴蝶》等也很拿手。
游客們大多奔著彭家寨古吊腳樓群而來。始建于200多年前的23棟木結構穿斗式、半干欄式民居,是建筑界公認的土家建筑“活化石”、我國山地建筑的范式典型。
除了對院壩、火灶、屋檐、刀背梁等建筑細節感興趣,農耕文明的一切遺存——門前的石磨、墻角的神龕、地下的苕窖、屋頂的脊花,等等,都讓他們好奇。
當然,還有山寨的人和往事。游客們逛累了,會從屋里搬一把椅子坐著小憩,與村民拉起家常:孩子在哪里上學,病了去哪里就醫,今年收成如何,開農家樂的、賣土特產的、在景區打工的村民收入多少......
游客們最愛和94歲的李桂香奶奶拉家常,聽她講解放前童養媳的不易、一柱一梁蓋房子的艱辛、30多位后人的奮斗、四世同堂的幸福。
他們探訪的是原汁原味的木樓古寨,更是這里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
航拍與古吊腳樓群遙相呼應的土家摩霄樓。
??【尋思泛博物館的深義】??
“與一般的旅游景點不同,彭家寨是一座土家文化泛博物館!”10月5日,當地導游田春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
何謂泛博物館,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致力于向全球推介彭家寨的建筑學家李保峰解釋:傳統的博物館是一個固定的房子,人與博物館的展品是主客二分的,人是主體,看到的是客體。而泛博物館則打破了這個界限,景區整個區域都是博物館的內容,包括人的活動,包括你自己參與進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你們之間的交流互動等。
徜徉彭家寨,記者繼續尋思泛博物館的深義。
在這里,文物是生長的。古吊角樓穿越時光,風吹雨中打一點點變得陳舊,墻角、屋瓦上的青苔愈加厚重;舍巴田園的稻子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數百年來,一代代彭家寨人在此生息,從鑄器造皿、男耕女織到駕駛農機春種秋收。
在這里,文化是鮮活的。為游客敲三棒鼓、打蓮湘,唱哭嫁的班子,平時也會服務村里的紅白喜事;各家屋頂用瓦片堆出的脊花,象征主人的家境,越是富裕,脊花越是繁復漂亮,時至今日,村民依舊遵循這一傳統。
在這里,新舊是和諧的。為提升旅游的便利性,村寨周邊建起造型別致的摩霄樓、墨客廊橋、耍耍街等,與古吊腳樓群相映成趣,傳統與現代,沒有明確的分野。
在這里,主客是一體的。村里孩子在水溝摸魚,城里來的孩子毫不猶豫地跳下去;村民做好玉米飯“金包銀”,會盛情邀請游客一起吃;跳耍耍的村民、會廣場舞的游客,喜歡一起切蹉技藝。
在這里,一座土家山寨的原生態一覽無余,其山川形貌、物產人居、生產勞動場景、日常生活情態、人際社會關系、經濟發展水平,可遠觀、可細品、可深究。
在這里,景是生活的形態,生活是景的根脈。
宣恩縣城夜景
??【景城一體主客共享】??
在眾多游客眼中,距彭家寨70公里的宣恩縣城,是一座規模更大的民族風情泛博物館。
入夜,外地游客們從民宿、客棧、酒店匯聚到貢水河畔,但見星星點點的燈光,將河岸、亭臺、拱橋、樓宇點綴得如夢似幻;噴泉隨著音樂舞蹈,濺起的水珠如碎金碎銀灑向河面。
透過流光溢彩,貢水兩岸的底色是民族的、獨特的。墨達樓、鐘樓、風雨橋三大標志性建筑,分別演繹土家族、苗族、侗族風格,西蘭卡普、虎紐錞于、擺手節、四月八、巴蔓子郁水西遷、土家族打獵、苗族捕魚等文化符號,鑲嵌其上。
靚麗的光影,也讓住宅小區、小吃一條街、學校、醫院等功能性建筑,呈現景觀之美。在這里,城就是景,景也是城,互嵌入、渾然一體,既有“仙氣”,也有煙火氣。
這良辰美景,既屬于遠來的游人,也屬于當地市民。河邊品嘗烤魚的人們、岸邊蕩著秋千的人們、親水長道漫步的人們,操著武漢、重慶、長沙、恩施等等不同的口音,卻有一樣的愜意。
景城一體,主客共享,把整個縣城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開放式AAAA級旅游景區。宣恩縣文旅開發思路,既獨辟蹊徑,又雄心勃勃。
黃金周七日,約有11萬多游客到貢水河兩岸打卡。
當地人驕傲地介紹,縣城一年四季都熱鬧,水上運動會、龍舟競渡、中秋懇親商貿洽談會、貢鄉貢品博覽會、環貢水河健身徒步和長跑比賽、伍家臺貢茶文化周、貢水白柚采摘,“來吧,好玩得很!”
泛博物館之泛,拓展了“景”的邊界,也豐富了“景”的內涵。
綠樹掩映中的彭家寨吊腳樓群。
??【撬動、激活沉睡的要素】??
關于文旅開發,有一種模式曾十分流行:通過大拆大建,硬生生“造”出一片景觀;圍繞景觀,圈起一座圍城,戲說一段歷史,引進一眾商家,以此吸引人流,帶火經濟。
有成功的案例,但事與愿違者居多。缺失歷史人文底蘊,只有光鮮富麗的人造景觀、喧賓奪主的商業氛圍,游客終究會產生審美疲勞、文化疏離。
彭家寨與宣恩縣城的可貴之處,在于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態,通過有節制的開發,讓歷史文化遺存——建筑、雕飾、物件、歌舞、傳說等等,可觀、可感、可觸,可融入,可沉浸。
泛博物館模式,留住了文化的“根”,涵養了文化的“水源”,讓土苗侗人家,和他們當下的生活場景、細節,也成為一道文化風景。
與此同時,這里的“原住民”,因為享受旅游開發紅利、享受家門口的美景,而倍增幸福指數。
游客在彭家寨內游玩。(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立新 蔡俊 薛婷 攝)
論旅游硬資源,沒有大峽谷、騰龍洞的宣恩在恩施州并不占優。但審視民族文化資源稟賦之后,宣恩人走對了路子,在文旅發展上蓄力彎道超越。
2021年1至9月,該縣累計接待游客35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6.5億元,比2019年同期增長43.7%、34.2%,比2020年同期增長88.4%、81.4%。
“欠發達地區面對‘要素沉睡’‘要素不足’問題,需用超常規的、但又科學合理的思路舉措,把要素撬動、激活?!庇晌幕糜吻腥耄劶翱h域經濟發展時,宣恩縣委書記習覃對記者說。
眼下,宣恩縣整合、激活彭家寨、獅子關、伍家臺、仙山貢水、矅天眼等各類旅游資源,串珠成景,正向“全域旅游”目標邁進。
屆時,宣恩縣全域,都將是一座洋溢民族文化風情、近者悅、遠者來的泛博物館。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張曉峰 周立新 李瓊 翟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