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見習記者李朝霞、通訊員謝世平、肖輝)造樓工業化,讓房屋建造少污染、更節能。10月13日從全省新型建筑工業化與智能建造宣貫培訓暨現場觀摩交流活動上獲悉,今年前9個月我省除神農架林區外的16個市州累計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項目628個,面積達173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15.7%。
裝配式建筑指在工廠預制生產建筑用構件和配件,在施工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現場裝配安裝的建筑。今年以來,我省不同結構類型裝配式建筑項目穩步推進。1至9月,新開工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筑931.3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5.5%,占新開工裝配式建筑的比例為53.8%;裝配式鋼結構建筑706.6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54.9%;木結構、輕鋼結構等其他結構類型91.9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02.2%。
據介紹,以裝配式混凝土建設項目為例,相比傳統建造方式,在施工過程中可減少建筑垃圾70%、水資源消耗25%,節約木材60%、水泥砂漿55%。
據悉,2017年與2020年,武漢市、宜昌市、荊門市獲批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示范(范例)城市,黃岡市團風經濟開發區獲批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示范園區,中建三局、湖北廣盛等13家企業獲批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
【鏈接】
工業化建房,又好又快——
用工量總工期縮減超三成
工地施工嘈雜吵鬧、臟亂,蓋房如何高效又清潔?
10月13日,全省各地市州住建部門負責人及建設、監理、施工單位代表來到宜昌市西陵區晴川明月住宅項目工地,交流裝配式建造及智能建造經驗。
總用工量減少30%以上
走進裝配式展區,一塊預制疊合板左上部標注著構件標識。“設計階段通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拆分裝配式構件,按照既定尺寸生產完成后,根據構件標識運往對應位置吊裝。”現場工作人員介紹。
據介紹,該項目使用預制陽臺、預制樓梯、預制疊合板3種預制構件,由于預制構件種類少、標準化程度高,有效降低構件生產成本。相較于傳統建造方式,裝配式建造總用工量減少30%以上,且施工安全風險大大降低;同時預制構件生產可與現場施工同步,管線預埋等工序在工廠一次完成,施工受天氣影響較小,綜合總工期縮短30%以上。
湖北廣盛相關負責人匡玲稱,該項目選取同為34層的3號樓和7號樓進行碳排放對比,3號樓采用裝配率50%的裝配式施工工藝,7號樓采用現澆工藝。經統計,3號樓在建造階段減少4165個工日;主體結構階段節省材料5.5%;裝飾裝修階段節省材料11%,減少建筑垃圾126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94.2噸,約占建造階段的10.37%,且隨著裝配率的提升,碳排放量將進一步降低。
建設省時省力,造價是否更高?
“10萬平方以上的工程,采用EPC(設計、采購、施工)工程總承包模式,實施一體化施工,優化設計方案,即使裝配率達100%成本也不會增加。”匡玲表示,該公司在建的16萬平方米保障房項目,裝配率達100%,經預測算,造價略低于傳統建筑。
工業造樓質量更有保證
預制樓梯構件旁,技術人員手持掃描槍對著“芯片預埋點”,鋼筋型號、混凝土強度、作業人員、使用項目等信息立馬呈現在顯示屏上。“項目使用的每件混凝土預制構件產品均有相關信息載入預埋數據芯片,實現全流程質量終身可追溯。”
“預構件整個生產過程均由工廠內流水線全自動機械作業完成,成品構件質量和尺寸誤差遠遠優于傳統施工工藝。”現場技術人員表示預構件從生產到吊裝機械化作業,質量監管全覆蓋,大大降低了工人素質、技術能力等因素對質量的影響。
樣板間里,一名技術人員通過“實測機器人”手機APP下達掃描指令,一分鐘后屋內三角激光掃描儀顯示屏出現房間現場平展圖。“實測機器人主要用于土建交付精裝、交房驗收環節,通過激光360度測量全墻數值,墻面平整度、垂直度,陰陽角方正度,門洞口高、寬等數據自動記錄在智能管理系統中,避免人工測量、記錄誤差,數據精度更高、更準確,品質更可靠。”技術人員告訴記者該項目傳統上需配置3名以上專職實測員,結合實測機器人僅需1名即可完成相應工作。
受砌體、窗戶安裝等不同工種交叉施工,操作、質檢人員素質影響,傳統建造工藝中外墻及外窗滲漏問題長期困擾業主。項目建設方大家房產相關負責人稱,使用裝配式構件、ALC輕質隔墻板、石膏砂漿薄抹灰等相結合的新工藝,達到墻體免抹灰或薄抹灰的標準,可大幅降低墻體面層空鼓開裂的概率,滲漏隱患出現概率降低20至25個百分點,且使用面積更大。
宜昌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宜昌城區新建項目裝配式建筑實施比例達45%,力爭在2022年底前實現城區新建項目裝配式建筑實施比例達100%。
(湖北日報見習記者李朝霞 通訊員謝世平 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