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劉冬莉
剪個頭發花一兩百,燙個頭發幾百甚至上千的情況越來越多。如今,不少愛美人士感慨,理發已經成了略顯沉重的“奢侈”。
然而,很多理發店老板卻表示“賺不到錢”。
洗剪吹自由變難
家住武漢市武昌區的吳女士是某發型師的忠實粉絲,自學生時代就在其所在的理發店剪頭發。后來,這名發型師自己開了個工作室,吳女士也自然而然成為了該工作室的常客。
“每次充值三五千,算下來剪一次頭發大約需要一兩百吧。”吳女士說,相比一些幾十元的理發店,她更愿意為信任買單。“畢竟找個不熟悉的人剪個不熟悉的頭發,風險還是挺大的。”
吳女士代表了一部分愛美人士的觀點,但更多的人卻認為,隨著各理發店裝修檔次、服務質量等方面的提升,價格也一路上漲。
以徐東商圈某理發店為例,剪發價格目前分別為68元、88元和180元三個檔次,背后同樣對應著理發師職級的不同。
而距這家店約2公里的一家頗具現代工業裝修風格的另一家網紅理發店,單剪價格卻達260元,且老板很“拽”,一天僅限10位顧客。
“畢竟我們店容納能力有限,如果想全心全意的照顧到每位顧客,就不得不控制客流量。”該店發型師李力向極目新聞記者介紹稱,店內共有兩位發型師、兩位助理,他們設定260元的單剪價格在武漢市來說算是中等偏高,但幾乎每天的營業都是飽和狀態,所以不得不實行預約制。
美團平臺數據顯示,2017年,美容美發行業營業收入達到了1142.4億元,利潤總額超200億元。同時,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計,2022年我國美容美發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在規模擴大,競爭加劇的美發行業,不少理發店向輕快式網紅店轉型,但價格依然居高不下。
在位于江岸區的武漢天地商圈,極目新聞記者進入一家美發機構探訪。這也是有名的網紅打卡地,實行預約制消費。此時店內人并不多,記者觀察了一會,有兩個顧客因沒有提前預約而未被接待。經了解,該店一個美發師收入為6萬-8萬,平均燙一次頭發價格約1500元左右。
奢侈品店的錯覺
高大上的店面顏值,貼心的服務,還有精致的茶水、咖啡、水果……不少店面經過全面提升檔次,迅速打造成“網紅”店鋪,讓人有種進入奢侈品店的錯覺。這樣的理發店,價格自然不菲。為了配得上飛漲的價格,曾經的“Tony老師”也變成了如今的設計顧問、設計總監、首席發型師或者高級發型顧問等“高端稱呼”。
10月3日國慶假期,極目新聞記者在位于光谷步行街的一家美容美發店體驗。在等待發型師期間,一位笑容甜美的小姐姐留意到記者肩頸不適,還貼心地幫忙按摩,無論力道還是手法都讓人感覺十分受用。最后,在她的“溫柔”推薦下,記者掃碼支付2000元,辦了一張會員卡。
據店員透露,店里做活動的時候,洗剪吹最低可以降到15元兩次,但平時的剪發價格是68元,最高是280元,由設計總監負責。
“高端美發機構需要承擔的房租、裝修、服務等成本也相對高。”一位擁有十余年行業經驗的資深造型師張凱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一般來說,只要是專業線出來、有七八年經驗的發型師,技術都差不到哪兒去,只是在審美的把握、細節的處理上會有不同。而正是這一區別,拉大了“高端發型師”與普通發型師的差距。
美發市場比拼的是服務
有著近二十年行業經驗的發型師李天翊在漢口青年路經營著一家網紅理發店,單剪一次頭發收費258元,且回頭客源源不斷,但他仍覺得錢難賺。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消費者所付的剪發費用中,一般發型師能拿到其中的30%,洗頭發的工作人員拿到10%左右,另外的45%至50%則是用于分攤店鋪的裝潢、房租、水電、員工食宿、培訓、店內保潔和洗發產品等費用。“剪頭發的利潤空間,其實并沒有你們想象的高。”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現存“理發店”相關企業共114.4萬家。近幾年注冊量持續走高,其中2018年-2020年期間一共注冊了52.9萬家企業。2021年前8個月共注冊了11.5萬家企業。
“如今的美發市場,比拼的更多是服務。”對于不同剪發價格之間的差距,李天翊這樣表示。“并不是30元的發型師就剪不出50元發型師的效果,因為一旦某個發型師的顧客越來越多,每天每個發型師接待的顧客是有限的,為了保證其不會因疲勞而影響剪發質量,必然會提升這個發型師的剪發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