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艾草,一杯清茶,一座小鎮,與“標準”何干?
10月14日,一年一度的“世界標準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獲悉,湖北近年來激活“標準力量”,頒布了《湖北省地方標準管理辦法》,牽頭制定國際標準14項、國家標準150余項,發布地方標準542項、團體標準371項,“大標準”工作格局逐步形成。發生在湖北蘄艾、茶葉產業和文旅小鎮的故事,再一次展示出“標準力量”。
產值增加十余倍:80多項標準育壯“一根草”
10月13日,蘄春縣劉河鎮新鋪村,微風輕拂著田野上約2寸高的艾草。陣陣翠浪讓200余位村民喜悅:今年又迎來了蘄艾豐收季。
對村黨支部書記張志剛來說,眼下最要緊的事就是協助村民采收完第二季蘄艾,然后按照今年9月8日發布的《中藥材蘄艾生產技術規程》,對全村1550畝蘄艾田實施標準化改造,形成壟寬80厘米、溝深30厘米的“標準田”。
標準,就是在科學手段、實踐實驗基礎上形成、須行業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成為產品開拓市場的“通行證”。
蘄艾,蘄春縣特產,因《本草綱目》記載其特性而名揚天下。要種植出質量上乘的蘄艾,就必須遵循《技術規程》。
中南民族大學藥學院教授萬定榮是參與該湖北省地方標準制定的專家之一。他透露,我省已先后制定蘄艾相關國際、國家、地方、團體等標準80余項。通過大量樣本分析和實驗,不斷更新優化蘄艾相關標準。比如種植地優選ph值6.7-6.8的微酸性土壤,避免使用化肥,確保有效成分總黃酮、鞣質的含量。第一季采收時間從端午節前后提前到6月上旬,以實現收益最大化。
萬定榮及中南民族大學科研團隊曾牽頭制定中藥材艾葉國際標準。歷時4年,20多個國家的評委“嚴苛”評審6輪,這項“鄂產”標準才于2018年正式發布。標準發布后,省市縣三級市場監管部門會同科研團隊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教村民“標準化”種植艾草,提升蘄艾品質。
4家企業、不到500名從業人員,種植面積約8萬畝,年產值不足5億元,這是2014年蘄艾標準化種植剛起步時的“班底”。有了標準“開路”,蘄艾產業“大提速”。如今,蘄春縣制艾企業共2752家,種植面積24.2萬畝,年總產值60億元,是原來的12倍多,帶動當地10萬人就業,其中僅艾灸師月平均收入就超過6000元。
標準決定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萬定榮說,標準化對蘄艾產業蝶變舉足輕重。相比于河南南陽等地的艾草,蘄艾最突出的優勢就是掌握了標準“話語權”,通過提升質量、拉高標準,打造出“質量第一”的道地藥材名優品牌,因此售價遠高于同類產品。
古街成“網紅”:“規矩”捧火羊樓洞
秋日暖陽下,1250米長的明清石板街容光煥發,厘金局、郵局、羊樓書院、盒茶幫等7處展示類店鋪,再現古茶道輝煌景象。眼下的赤壁羊樓洞古鎮,讓人恍惚置身于百年前繁華一時的“萬里茶道”源頭。
“這條街以前沒有商店,住戶極少,一到晚上七八點鐘就一片漆黑。”“老青茶”茶莊老板邱富階指著游客紛紛駐足“打卡拍照”的街道說。邱富階曾是一名下崗工人,8年前他扎根于此,見證了羊樓洞古鎮的美麗蝶變。
2018年,邱家的茶鋪和鎮上其他店鋪一起,換上了統一的黑底描金招牌,100多家商鋪在石板街聚集,一批外觀新穎的“茶旅文創”產品在線下門店和電商平臺受到熱捧。
2020年底,經過改造后“迎客”的古鎮成為湖北文旅“爆款”,今年國慶小長假期間日均接待游客12000余人次。
這背后也有“標準力量”。赤壁市市場監管局介紹,2017年以來赤壁整理了赤壁青磚茶各級標準85個,其中國家標準30個。2020年4月,羊樓洞古鎮被列入國家標準委的第四批新型城鎮標準化試點,為期3年。古鎮規劃開發建設過程中,采用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和管理體系,均為國際標準。
據了解,湖北標準“走出去”步伐提速,烽火、武船、華工激光、中建三局等一大批企業通過主導國際標準有效提升了國際影響力;《赤壁青磚茶團體標準》在茶深耕“一帶一路”沿線市場中已成“國際化通行證”。
湖北日報見習記者 汪子軼 通訊員 郭姍姍 謝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