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張歆、通訊員卓張鵬、張倩)旅游課程如何和思政有機融合?將思政融入旅游課堂會給教學帶來怎樣的變化?10月15日,全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思政教材建設與教學創新研討會在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蘭州等地高校旅游管理類骨干教師齊聚,探討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
去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記者了解到,在開展課程思政之初,由于缺乏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課程的總體設計,任課老師會直接將思政課的內容直接嫁接在專業課程里,比如先講一段專業課,再講一段思政課,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都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事實上,旅游管理和思政教育有天然的切合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旅游管理系教授鄧愛民說,游山玩水、體驗文化風俗本身就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兩山理論”、生態理念、美麗中國等論述高度相關,教師們要挖掘旅游中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課堂,課程思政就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以鄉村旅游的特點為例,老師們講“鄉村旅游有古樸性”,學生們似懂非懂,如果講鄉村旅游要讓游客“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配合發展旅游業振興鄉村的視頻、文字資料,思政內容的加入不僅對學生進行了思政教育,更激發了學生對專業課程的興趣,“課堂生動不枯燥,玩手機的學生也沒有了。”鄧愛民說。
此外,旅游管理專業課堂中的實踐教學,也是思政教育很好的接入點。比如,師生深入傳統村落進行調研、挖掘傳統古村落中的紅色基因,為鄉村振興設計旅游推廣方案等,都是可行的實踐。
“科研論文要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時間課堂也能如此。”鄧愛民解讀,深入田間地頭,學生既能實地體驗祖國河山,深入理解重要論述和政策的意義,也能運用專業知識,帶來實際的成果和變化。
該論壇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和該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中心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