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視頻剪輯 黃志剛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有“長江魚王”之稱,對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因而,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展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破膜而出的中華鱘“寶寶”。(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
連日來,在位于湖北荊州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太湖試驗場內,今年第一批約10萬尾人工繁殖的中華鱘成功破膜孵化,第二批約20萬枚人工受精卵正進入緊張的孵化階段。專家稱,隨著人工繁育技術的逐漸成熟,中華鱘的出苗效果好于往年,人工繁育技術能確保中華鱘物種不滅。
全天候守護中華鱘“寶寶”,確保幼魚成活率
10月16日,極目新聞記者在荊州太湖試驗場的中華鱘繁育車間看到,整齊排列的大水缸正在進行水循環增氧,密密麻麻如同蝌蚪一樣的中華鱘幼魚在直徑約2米的大水缸內自由歡快游弋,技術人員正在一旁監測中華鱘出苗情況。
工作人員在監測中華鱘“寶寶”。(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
“這些子魚到今天為止只有2日齡,還未開口攝食。”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太湖試驗場副場長羅江介紹,今年首批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幼苗約有10萬尾,目前正處于內源性營養階段。
也就是說,中華鱘幼魚不需要投喂食物,依靠包裹在身上的的卵黃,可提供約5天的營養。“之后就進入外源性營養階段,子魚就開口覓食。”羅江說,覓食后的子魚需要投放水蚯蚓,約15天后就要進行轉食,投放混合飼料,中華鱘子魚便完成了人工繁育的全過程,進入正常的飼養階段。
據了解,人工繁育中華鱘大概在每年的10月份進行,主要考量的是水溫和水流速度。羅江說,一般情況下,當水溫在18至20℃時,便具備了人工繁育中華鱘的條件。
工作人員在監測中華鱘“寶寶”。(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
為了確保今年首批人工繁育中華鱘的出苗率,國慶長假開始,該試驗場內接近一半的職工便投入到人工繁育工作中。技術人員需要從年齡達到性成熟的親本中,挑選懷卵的雌魚和成熟度好、身強體健的雄魚,通過一系列的檢查之后,再進行采卵、授精、孵化。
羅江說,10月5日,技術人員挑選了一批18年的親魚,注射激素后進行人工催產,提取了雄魚的精液和雌魚的卵子,并進行了人工體外合成,經過約4天的培育,形成了卵徑約4毫米的受精卵,在經過長達120小時的脫粘和孵化,中華鱘便完成出膜,整個人工繁育過程約10天。
羅江介紹,今年首批中華鱘“寶寶”于10月13日出生,將度過垂游期、平游期、沉底期后,近期將開口攝食。目前,這批中華鱘“寶寶”體征正常,成活率比往年明顯偏高。
“這主要得益于中華鱘人工繁殖技術的成熟和進步。”羅江說,科研人員今年在親魚營養調控等方面取得突破,充足的營養為中華鱘“寶寶”成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工作人員在觀察中華鱘受精卵孵化過程。(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
極目新聞記者在中華鱘繁育車間看到,第二批約20萬卵的中華鱘受精卵正在緊張孵化中,預計還有約5天將孵化出膜。
為守護中華鱘“寶寶”的安全,試驗場的工作人員采取24小時值班的方式,隨時監測子魚的成活狀況,確保今年的人工繁育工作取得圓滿成功。
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可實現中華鱘物種不滅絕
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洄游魚類,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被譽為“活化石”。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鱘等珍稀物種的后塵,成為滅絕物種?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
建立全人工繁殖種群是開展中華鱘物種保護的最重要途徑之一。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是指野生個體通過人工繁殖獲得幼苗(子一代),再經過15年以上的工人培育至性成熟,之后實現養殖個體的人工繁殖,獲得人工繁殖苗種(子二代)。對性成熟晚(一般需要15年)的中華鱘來說,全人工繁殖極其不易。
中華鱘受精卵。(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
20世紀80年代,科研人員利用野生中華鱘親魚人工繁殖培育出子一代。2009年,子一代成功繁育出子二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成功,標志著中華鱘種群自此可以在全人工環境下生存繁衍。
據專家介紹,中華鱘的繁殖數量龐大,一次產卵量從幾十萬粒到一百多萬粒不等。在沒有天敵的實驗室環境下,可以人工繁育大量中華鱘。
羅江說,目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太湖試驗場主要開展中華鱘苗種培育、成魚養殖、親魚(后備親魚)培育和增殖放流等科研工作。目前,試驗場有子一代中華鱘約800尾,而整個試驗場有中華鱘約20萬斤,包含了各個種群梯隊,確保了物種的多樣性。
工作人員在管理中華鱘“寶寶”。(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
專家表示,在充分的技術保障下,人工繁育種群已經可以確保中華鱘物種不滅。但中華鱘自然種群是否會消失,取決于長江水生態、水環境的未來發展態勢。
近年來,各級政府、保護機構和公益組織紛紛組織中華鱘的增殖放流工作。據三峽集團披露的數據顯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已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500多萬尾,其中大規格的子二代中華鱘達1.75萬尾。
專家稱,放流的全人工繁殖中華鱘,數量雖然少,但都是大體格的,不存在產卵、受精、孵化過程中的損耗,在長江、大海里基本沒有天敵,損失率跟自然繁殖不是一個數量級。所以,放流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對于野生資源的補充有積極意義。
開展中華鱘科普展示,喚起人們保護生物多樣性意識
“老師,中華鱘最長可以長多長?”“老師,中華鱘會打架嗎?”“中華鱘什么時候洄游呢?”10月16日,在荊州太湖試驗場的長江樓,參加周末研學活動的當地小學生朝技術人員問個不停。
極目新聞記者在長江樓的科普展示區看到,前來參加科普活動的小學生正隔著玻璃饒有興致地觀賞中華鱘的體貌特征和活動狀態,不少小學生還拿出繪畫本,現場描摹中華鱘的形狀。
在標本展示館,兩條由中華鱘制作成的標本實物正在展出,清晰的紋路、銳利的棱角和修長的體態……中華鱘的體貌特征和細節近距離地呈現在小學生面前,引得他們駐足觀賞。
小學生在參觀中華鱘科普活動。(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攝)
羅江說,每到周末,試驗場就會對小學生進行開放,還會組織技術人員給他們進行講解、互動,以幫助他們了解中華鱘知識,從小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愛護環境的意識。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要從小事做起,杜絕往長江中亂丟垃圾,時刻提醒家長,不能到長江中捕魚。”荊州市四機學校的學生鄒宇航在參觀完中華鱘科普展覽后在日記中這樣記錄。
沈微是荊州當地一個研學活動的負責人,每個周末,她和團隊要帶領上百名小學生開展研學體驗活動。近兩年來,在她組織開展的活動中,中華鱘保護基地是其中的一個必看項目。她說,通過廣泛開展中華鱘科普活動,讓更多小學生深入了解國寶中華鱘與瀕危水生動物的生存現狀,真正建立起維護海洋生態、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意識。“從小在他們心中種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種子,用心培育成愛護生態環境的參天大樹。”沈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