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張歆)10月15日至17日,2021年中國地理學會發展地理學學術年會在漢舉行。來自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馬里蘭大學、南丹麥大學、南京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眾多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的200余位參會代表齊聚,以“發展地理學與國土空間治理”為會議主題,共同探討發展地理學熱點問題和未來方向。
發展地理學是以地理學為依托的新興學科方向,在全球氣候變化、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絲路與美麗中國建設等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個特大城市,對于周邊會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是“空吸效應”,二是“反哺效應”。“空吸效應”是指中心城市吸空外圍地區的資本、勞動、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反哺效應”是指中心城市的產業升級和梯度轉移對外圍地區形成的市場和技術外溢。
破解大城市對周邊的“空吸效應”,是業界學界共同關注的議題。中國地理學會發展地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鄧祥征認為,首先需從效率提升、城鄉融合、產業興旺三個維度制定區域綠色轉型發展策略,其次則要借助區位、社會經濟發展等發展位勢,賦能一體化、協同發展。
城市收縮現象是指受到去工業化、郊區化、老齡化等因素影響而出現的城市人口流失乃至局部地區空心化的現象。山東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教授王成新著眼新發展時代中國城市收縮現象,認為應對城市收縮,需順應城市發展趨勢,在提升城市韌性度的基礎上,制定本土化、差異化的城市收縮應對策略。
碳排放、碳中和也成為會議的熱門議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王占岐聚焦土地利用與碳排放,指出我國長江中游城市群1995-2018年碳排放量呈現持續增長趨勢且地區差異較大,碳吸收區和低碳排放區主要集中在區域外圍,高碳排放區主要集中在區域中心。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教授徐明引入生命周期思想,細致闡述了這一理論在量化消費碳足跡、實現碳中和的應用方向。
此次學術年會由中國地理學會發展地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等單位承辦,探討的議題還包括新型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管理、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國土空間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等議題,會議在線上平臺進行直播,吸引數萬人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