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倒地暈厥 熱心人伸援手
雨夜成都街頭漢醫跪地救人
陳醫生街頭救人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晏雯 通訊員 張曉衡
雨夜的成都街頭,年輕男子突發惡性心律失常倒地暈厥。危急時刻,一位眼鏡男趕到跪地施救,和熱心人士一起挽救年輕生命。
把患者送上救護車后,大家才打聽到,這個及時救人的熱心漢子是來自武漢的一名醫生。
昨日,在成都救人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陳明鍇告訴記者,出手救人是職業本能。
外地出差漢醫上前救人
10月15日下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陳明鍇從武漢飛往成都,受邀參加四川省醫學會第一次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學術會議,并做內鏡操作手術演示。
陳醫生向極目新聞記者回憶,當晚8時,他來到成都知名的景點寬窄巷子游覽。忽然,他發現前面一陣人聲嘈雜,有人大叫“這個人暈倒了!”
出于醫生的職業敏感,陳明鍇來不及細想便沖了上去,“我是醫生,讓我看看。”他發現,一名青年男子倒地不起,整個人呈暈厥狀態。陳明鍇迅速跪下身子,伏地探查年輕男子生命體征,此時倒地男子自主意識喪失神志不清,呼吸非常急促,心跳異常快,且有明顯的心臟雜音。
同時,一旁的圍觀群眾也幫忙撥打“120”和“110”,陳明鍇則跪地開展進一步救治。
搶回20歲年輕生命
當晚成都街頭下著雨,氣溫驟降至15℃以下,陳明鍇顧不得淋濕的路面,雙膝跪在雨中,在患者身邊施救。
“脈搏快,節律紊亂,趴在患者胸廓直接聽診,發現他心律不齊,心率每分鐘170—180次左右……”憑借扎實的醫學功底,陳明鍇判斷患者是由心臟疾病突發引起的暈厥。根據日常救治危重病人的經驗,陳明鍇意識到,這種惡性心律失常如不及時中止,有可能轉化為致命的室顫,非常危險。
此時,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是最有效的救治設備。陳明鍇馬上請求身邊群眾在附近幫忙尋找AED設備,自己則將患者仰臥、頭向左側,維持氣道通暢,隨后開始徒手心肺復蘇。10分鐘后再檢查患者,發現其心率降至120次左右,節律較之前略為穩定。
此時,患者的神志逐漸恢復,圍觀路人發出一陣歡呼。陳明鍇馬上詢問患者感受及病史,得知男子年僅20歲,自幼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三尖瓣問題)但未積極治療。隨后110和120趕到,陳明鍇向120醫護交接患者病情后,目送救護車離開。
呼吁公共場所普及AED
街頭救人后,許多現場市民紛紛向陳醫生豎起拇指。面對大家詢問,他只是簡單回答,自己是一名醫生,來自武漢。
事后陳醫生了解得知,病人的生命體征已處于穩定,他這才放心。
昨日,回到武漢的陳明鍇醫生向極目新聞記者談及此事,“出手救人是職業本能。”他說,自己從醫30年,日常工作中也從事高風險的急診內鏡救治,“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比較冷靜,算是有條不紊地完成了一次院前急救。”
朋友和同事得知陳明鍇路邊救人后,紛紛為其“點贊”。陳明鍇表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歷來就有“院外見義勇為”的優良傳統,自己作為醫院消化感染黨總支副書記和高年資醫師,更應該在群眾危急困難時刻挺身而出。
本次施救,唯一讓陳明鍇遺憾的是,現場沒能及時找到自動體外除顫器。據悉,這是用于搶救心臟呼吸驟停患者最為有效的急救設備,其搶救心跳驟停患者的成功率遠高于徒手心肺復蘇,被譽為“救命神器”。在救命的“黃金三分鐘”時間內,正確使用AED和實施心肺復蘇,能極大地提高院前急救效果,達到挽救生命、減輕傷害的目的。陳明鍇表示,“如果公共場所能更多設置AED并有明顯標識,即便我們醫護人員不在現場,也能極大提高這種應急救援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