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城市群組團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風口”。武漢城市圈作為國家明確打造的全國重要增長極,受到黨和國家重點支持和關注。今年3月公布的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加快武漢、長株潭都市圈建設,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發展,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自從湖北去年提出“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的重大舉措后,武漢城市圈一體化進程大大提速。
2021年4月2日,湖北省區域發展布局暨縣域經濟工作推進會上,明確提出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就是1個城市”; 4月7日,武漢城市圈區域協同立法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4月16日,武漢城市圈空間規劃聯席會召開,“規劃同編”提上日程;5月19日,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聯席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同城化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圍繞武漢城市圈將打造“十大”示范工程;6月17日,武漢城市圈九城同步開設“武漢城市圈通辦綜合窗口”公積金提取、醫保異地就醫備案等106項政務服務事項可“跨市通辦”; 9月,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辦公室(簡稱“武圈辦”)在漢揭牌;10月8日,“武圈辦”秘書處所有人到位,開啟日常聯合辦公......武漢城市圈同城化推進速度越來越快,發展步子越邁越大。
長期以來,除了長三角、珠三角同城化趨勢日漸明顯外,其他地區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政。產業的同構化造成同質化競爭,導致了低水平重復建設和人財物資源浪費。在這種背景下,從城市圈乃至從省級層面上統一規劃、統一招商落地政策、統一資源配置顯得尤為重要。如今,在“武圈辦”的引導和推動下,“融資在武漢、投資在城市圈”、“研發在武漢、制造在城市圈”的發展格局正在成型。黃岡積極承接東湖科學城成果轉化和產業轉移,引進落戶十余個項目,總投資逾40億元;鄂州精準對接武漢“光芯屏端網”萬億級產業集群,加快推進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區建設,謀劃共建100平方公里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通過城市間的分工合作,有效避免了低水平同質化建設。
當前正處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國內環境,我國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武漢城市圈主動作為,強化“一主引領”,明確區域和產業分工,積極推進融城化、同城化,優化城市圈主要城市資源配置,提高整體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產業整體競爭力;有利于在中部地區形成重要增長極,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加速形成;有利于增強區域行業整體國際競爭優勢,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有利于推動沿江地區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相信在國家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背景下,武漢城市圈將通過大力同城發展,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示范帶,將崛起成為中部戰略新高地、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稿源:荊楚網
作者:李孟遠(武漢新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