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柯稱
通訊員 劉佳兆 簡穎
海報制作 朱睿怡
“課如果只教在黑板上,教在課堂上,就會隨著教師聲音的消失而銷聲匿跡。課要教到學生身上,教到學生心中,思想、情感微波蕩漾,成為他們良好素質的基因,終身受益。”43歲的武漢市長虹中學語文老師李照勇,從教19年幾乎每天都在思考如何上課,如何引導學生思維,如何拓展語文教學的深度和寬度。
第一次聽李照勇的課,許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他的課堂有一半以上時間是學生在講。例如,講到課文《祝福》時,李照勇組織了一場課堂辯論賽,以“誰是兇手”為辯論話題,讓學生暢所欲言,深入探究祥林嫂之死的主客觀原因。每次講一篇新課文,他都會讓學生在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感后,講一講自己與之相關的經歷。“這比我來講更有效,畢竟由于年齡不同,老師講自己的經歷,學生不一定能理解。”李照勇說。
李照勇認為,語文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人的核心素養,講好語文課的核心在于和學生共情。要善于發現學生對文本的真實感受,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與學習內容對接,認可學生學習語文的點滴成功。這樣,學生的思維火花便會不斷閃現,主體意識就會凸現,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情境自然就會展現在語文課堂中。
“高中課文不外乎小說、散文、雜文等,文本多樣。我們要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去讀懂作者的情感,然后帶領學生通過閱讀去感受、體驗、思考作者的喜怒哀樂,去領略文章中的無限風光。”李照勇說,教師領讀是十分直接有效的方法。例如,講《荷塘月色》時,他用抒情化的語調誦讀了作者對荷塘風光描寫的句子,不用分析語句,不用講解手法,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荷塘月色之美。再如講《雷雨》,他帶領學生品讀周樸園和魯侍萍的經典對話,從字里行間,品讀情感,產生共鳴。
李照勇和學生在一起
不少畢業多年的學生,談起李照勇老師都會說,“李老師很用心,聽他的課讓我覺得學一篇課文不是完成任務,而是品讀一篇佳作。一篇篇課文,成為一個個美好記憶,也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課堂上和學生共情,在課外也是一樣。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李照勇盡全力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過和他促膝交談、淚眼相對的經歷,他所帶班級多次獲得區級榮譽,本人也獲評洪山區優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