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余皓
一筆13萬余元的欠薪,包工頭遲遲不付,被告上法庭后還混淆視聽,將另一工程的勞務支付款說成是這個工程的勞務支付款。重慶來漢農民工劉某的這筆13萬余元勞務費險些“被黑”。所幸,在本報公益律師長達4年的幫助下,該案塵埃落定,劉某歷經波折最終勝訴。
勞務費險些“被黑”
據劉某介紹,2014年9月,黃梅縣一家建筑勞務公司將咸寧一小區的腳手架工程建筑勞務分包給何某。何某又將該勞務工程分包給他。他帶領10余名老鄉干活。2015年12月,工程完工后,何某尚欠他21萬余元勞務費未支付。
劉某多次催討無果,遂于2017年5月向本報楚天公益律師團成員、武漢市民之家法律援助工作站負責人朱宏偉律師求助。
朱宏偉律師聯合另一公益律師李明照迅速查明案情,理清了法律關系。朱律師認為雖然雙方簽了分包合同,但劉某是個人,不具有勞務作業的法定資質,該分包協議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劉某已經按照合同約定完成了施工并驗收合格,何某就應當參照分包合同的約定支付勞務費,遂提起訴訟。
法庭上,被告何某辯稱,工程完工后,雙方并沒有進行結算,且所有的勞務費都通過銀行轉賬的方式支付給了劉某所管理的員工合計22萬余元,不存在欠付劉某勞務費的事實。而原告劉某認為,李某所支付的22萬余元是另一工地的勞務費,不是本案工地的勞務費。
最終,黃梅縣法院采納了被告何某的觀點,認為該筆勞務費何某已支付完畢,遂一審判決駁回劉某的訴訟請求。
公益律師4年幫扶終還原欠薪真相
得知一審敗訴,劉某有點心灰意冷,同時也感到委屈。兩名公益律師勸慰劉某不要放棄,要堅信法律會還他一個公道。此后,公益律師作為劉某的代理人將此案上訴至黃岡中院。黃岡中院下達的傳票注明開庭地點是黃梅縣法院,而劉某未仔細查看,以為二審開庭地點在黃岡中院,導致未能按時到達指定開庭地點,法院按撤回上訴處理。
劉某收到撤訴裁定后欲哭無淚。公益律師朱宏偉一邊給劉某做思想工作,一邊提醒劉某搜集一些與何某存在兩個工地合作施工的相關證據。劉某無意當中在手機中找到了曾經與包工頭何某的通話錄音,該錄音清晰表明雙方存在兩個工地的施工合作,且何某明確表示拖欠劉某勞務費的事實。
朱宏偉律師立即起草材料,向黃岡中院申請再審。黃岡中院認為劉某的再審申請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遂裁定撤銷原一審判決,發回一審法院重審。在重審過程中,朱律師反復強調錄音的重要性,并提交了幾名工友的視頻證言,用以證明被告所付勞務費是另一工地的款項。
黃梅縣法院重審后認為,被告何某支付的一筆8萬元系該工程的款項,扣除這筆8萬元,何某尚欠劉某13萬余元勞務費。2020年5月,該院作出重審后的一審判決,判決何某需向劉某支付13萬余元勞務費以及利息。何某不服,提起上訴。2020年12月,黃岡中院二審判決,維持一審判決,駁回何某的上訴。
何某仍然不服,向省高院提出申訴。今年9月22日,省高院裁定駁回何某的再審申請。10月18日,公益律師朱宏偉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他們已幫劉某向法院申請了強制執行。現正在執行中。
據了解,武漢市民之家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于2013年8月,8年來,幫助了數千名貧弱群眾,挽回經濟損失上億元。該工作站先后榮獲“武漢市法律援助重點辦案單位”“武漢市婦女兒童法律援助基地”等稱號。負責人朱宏偉律師榮獲全國法律援助先進個人、省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殊榮。
貧弱市民可撥打武漢市民之家法律援助工作站公益法律咨詢熱線:座機(027)65770835、手機13908642470,或前往武漢市民之家北二門一樓1030室申請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