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闖 通訊員 趙盛迷 許磊
金秋十月,青山如黛。穿行在恩施市盛家壩鎮村落之間,一條條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宛若玉帶,構成一道道美麗的風景。
3年來,盛家壩鎮成立了52個公路建管協會,破解占山占地協調、配套資金籌措、質量監管等難題,硬化村組道路115條393公里,讓“四好農村路”成為助推產業振興的“加速器”。
4次院壩會讓農民“開竅”
10月16日,盛家壩鎮麻茶溝村壩竹園組村民姚元奎種的4畝地辣椒,在田坎上被合作社收走了。“過去山路崎嶇,農用車進不來,產品銷售難。”姚元奎感慨,現在公路暢通,出行方便,農產品能賣個好價錢。
該鎮公路服務中心負責人陳禮勝介紹,以前全鎮只有70多公里硬化路,進村公路由政府主導修建,但部分群眾占山占地索要補償金,路基拓寬不愿出錢,思想工作難做,修路進展不順。
2016年,麻茶溝村群眾向鎮政府提出,要求修建麻茶溝村委會至壩竹園12.89公里公路。麻茶溝村與咸豐縣接壤,打通這條道路,改變村民肩挑背馱的歷史,成為村民和政府的共識。
鎮黨委多次召開院壩會,經過反復協商,成立了由村民為主的公路建管協會,發揮協會主導作用,讓村民自我動員,籌措資金搞好路基拓寬,再向政府申報道路硬化。
作為村里的老教師,侯安林在群眾會上被村民推選成為該道路建管協會會長,另外4名村民被推選為協會會員。“我們開了4次院壩會,給大家講道理,算經濟賬,動員大家集資。”侯安林說,村里都是熟人,做了幾次工作,一些“不開竅”的人很快想明白了。一周后,協會籌措資金71萬元。所有人都表態,占山占地不要補償,并主動投入勞動,2個月內完成了路基擴建。當年,這條道路就硬化通車。
一石激起千層浪。麻茶溝村的建管協會模式迅速在全鎮推廣。2018年以來,全鎮累計成立公路建管協會52個,主導拓寬115條公路路基。
自己籌錢請施工隊作業
10月15日,走進車蓼壩村大茅坡組,一臺挖機正在作業加寬公路,現場一派火熱。
車蓼壩九溪峽至大茅坡學校里程5.7公里,是大茅坡連接車蓼壩的最便利通道,往返一次比現有公路少15公里,建成后,大茅坡四組和陶家灣的48戶172人將直接受益。
車蓼壩村支部書記周蘭軒介紹,2021年初,村民成立建管協會,自行商量籌資19.5萬元對現有砂石路開展改擴建。這也是盛家壩鎮進一步發揮建管協會作用,自主硬化道路的掠影。
此前,農村公路的設計、硬化,都是由鎮政府“包辦”,請第三方完成。但在建設過程中,群眾產生了不信任情緒,認為中間有腐敗、道路質量不穩定等。為此,鎮黨委利用恩施市出臺的“以獎代補”方案——每新建一公里3.5米寬的村組道路補貼20萬元,讓建管協會自己請人硬化施工,不足部分自籌資金。很快,這一方案得到了村民的支持。
在車蓼壩九溪峽至大茅坡學校公路建管協會召開院壩會議上,低保戶黃啟鵬認為自己也是受益者,且通過精準扶貧政策幫扶,發展了煙葉、藥材,條件大大改善,當場掏出1000元。在黃啟鵬的感召下,協會當晚籌齊了缺口資金。
為了公開、公正、透明,建管協會將使用的每一筆資金都寫在公示欄上,接受村民監督。根據設計方案,建管協會請來施工隊,很快啟動道路的改擴建,目前已完成3.5公里,剩余2.2公里正在施工。
“群眾的事群眾辦,既杜絕了腐敗,又提高了村民的積極性。”陳禮勝表示,截至目前,全鎮群眾已累計籌資2100余萬元,為農村公路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農民監督無一處質量問題
建管協會自主請施工隊,修建過程中,村民如何監督道路質量呢?
恩施市交通運輸局負責人張濤坦言,農村道路建設質量監督有兩大難點,鎮公路服務中心人員少,難免存在監督死角;村民專業知識水平不夠,發揮不了監督作用。
盛家壩鎮政府從52個建管協會中,挑選出120多名略懂公路建設的村民,聚焦砂石水泥配比、硬化厚度、夏季濕水等關鍵環節,由鎮公路服務中心進行專業培訓后,上崗全程監督公路建設。
這些監督員上崗后,發揮了重大作用。如,車蓼壩村建管協會成員王祖勤,在公路修建工程中吃住在工地,幫助協調公路糾紛,監督工程質量,既當監督員又當協調員,不收取一分錢報酬。有一次,有一處道路施工與設計圖紙略有出入,施工隊拍胸脯表示質量沒問題。但王祖勤不依不饒,“逼”著施工隊進行改進。
截至目前,120多名義務監督員已參與了數十條道路的修建,沒有發生一起村民因公路質量問題上訪事件,杜絕了“豆腐渣”工程。
盛家壩鎮黨委書記徐瑞介紹,隨著“四好農村路”的建設,該鎮村村有產業,圍繞“煙、茶、米、畜、水、旅”,發展項目百余個。2020年,全鎮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