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劉閃
通訊員 李瑞
10月15日,由中國土地估價師與土地登記代理人協會主辦、永業行承辦的“2021年自然資源資產利用及價值實現研討會暨中估協C95-J土地估價師繼續教育培訓班”在漢召開。會議以“自然資源資產利用及價值實現”為主題,邀請了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生態文明理念下自然資源價格評估、自然資源資產利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徑。
武漢大學資環學院教授、博導何建華,長期致力于自然資源資產利用與國土空間規劃科研和實踐應用工程研究。何建華的演講以土地資源收儲的制度框架和典型案例為借鑒,提出了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規劃的重點對象、關鍵問題、技術方法和主要內容。
他認為,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規劃是實現全要素資源統一管理、價值保值增值和合理利用的基礎性工作,重點在于準確預測自然資源資產的儲備規模,合理安排儲備時序,明確不同資源資產的權利主體,以及擴寬儲備資金的融資渠道。最后何教授從全要素、公益性、生態和社會價值、空間格局優化等方面對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改革進行系統考量,并對委托代理體系、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多元化主體、融資和監管等方面進行了展望。
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楊鋼橋圍繞自然資源“價值鏈”——價值增值過程、價值轉移過程、價值實現過程闡述了自然資源價值實現路徑。從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一治理四整治一綠化一保護”的目標角度,講述自然資源價值鏈的實施法則。他強調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對自然資源價值進行有效評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綠色經濟,使“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是實現資源價值的有效路徑,是發展振興戰略目標的重要方式。”
永業行價值咨詢技術總監張丹從鄉村振興戰略出發,提出“兩山”銀行建設目標:“細碎化”的資源實現整合聚集、“低效化”的資源實現提質增效、“休眠化”的資源實現激活變現、“薄弱化”的村集體實現增收、“特色化”的農產品煥發生機,更好地推進農村產業發展,助力集體和農民增收,最終實現生態資源賦能鄉村振興。他認為,“兩山銀行”的基本模式是通過三種經濟形態(生態經濟、綠色經濟、數字經濟)實現三大兌現(精品旅游兌現、生態產品兌現、高端產業兌現),并指出生態文明理念下“兩山銀行”建設的運營模式、運營產品、參與主體、運營體系、實施路徑、運營機制、創新機制等,為要素高效流通、資源優勢轉化,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貢獻力量。